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复习苏轼相关知识,了解石钟山特点 3.梳理行文思路,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 4.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难点: 梳理行文思路,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 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苏轼其人和其文应有一定认知,而游记类散文也已经学过几篇经典范文,如《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等,但是本篇文章生字词较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导入 苏轼相关知识抢答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2、成就 诗歌: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经历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儋州。 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文体介绍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 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三:疏通字词 彭蠡( ) 郦( ) 桴( )止响腾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识( ) 无射( ) 窾坎( ) 镗鞳( ) 穴( )罅( ) 如乐( )作焉 诵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生诵读全文,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第1段:质疑,直接提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两种解释的怀疑。属议论部分。所闻 第2段解疑,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属记叙部分。所见 第3段去疑,得出结论,没有亲见、亲听的事情,绝不能凭主观来臆断。属议论部分。所感 四:探究文本 石钟山名字由来有哪几种说法? 郦道元,唐朝李渤、寺僧以及苏轼 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填写表格) 人物 得名由来 态度 依据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寺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笑谓迈曰 (非常自信)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3、最后一段作者对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寺僧、李渤分别有什么评价? 郦元言之不详(叹郦元之简)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陋者)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陋者) 4、所以,作者得出了什么论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卒章显志) 五、借鉴写法 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议论、记叙层层深入,环环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