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文解析-留侯论
一、文章结构
本文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这两条线始终交叉缠绕在一起,贯穿全篇。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能忍。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能忍与不能忍上。“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们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下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
第二段,是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过去人们对“黄石公授书”这一历史记载,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而苏轼却一反前人之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这里又分两步:
第一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
第二步,再论其事──“且其意不在书”。“且其意不在书”这一句,是把全文的议论引向深处的关键。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之头也。”又总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他们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人的旧说,也就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蔚为壮观,唐大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浪、滔滔不绝而来。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
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因为此段开头,有“子房受书”的记述,如果没有“且其意不在书”一句,前面授书一事便没有着落。但如果只谈授书,又落入前人陈陈相因的窠臼。苏轼在这里,是接过授书的事实,
这一段文章,由论述张良,进而引申到刘邦,思路更加开阔,文章也更加雄辩。明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中说,“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清人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八中说:“老人教子房以能忍,是正义;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是余意。作文必如此推论。”都指出了这一段文章在拓展思路,使全文波澜横生、层出不穷方面起到的作用。
文章的第五段,指出张良貌似文弱,却干出了奇伟的事业,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这一段似乎与“能忍”无关,其实却正是为了说明张良不是那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者,与全文的开头形成直接的呼应,再一次亮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
苏轼的这篇《留侯论》,是他史论文的代表作,前人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明人杨慎在《三苏文范》卷七中说:“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明人王慎中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十四引)清人刘大櫆评此文“忽入忽出,忽主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接。而纳履一事,止随文势带出,更不正讲,尤为神妙。”(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四引)等等。今天我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此文的一些突出的优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
(一)用一个思想来引导和贯穿全篇。古人作文讲究“立意”、“立主脑”,这个“意”、“主脑”,就是一个新的、有见地的思想,就是文章的所谓“中心论点”。一旦这个思想形成,就要以它为纲领,来选择材料、组织全篇;并且用它贯穿全文,从内部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苏轼这篇文章里,“能忍”,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都是由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组织起来的。宋人吕祖谦在《古文关键》卷二中指出,此文“一篇纲目在‘忍’字。”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卷三中说,此文“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明人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说:“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都阐明了“能忍”这个中心思想在全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作为贯穿,所以全文尽管“掀翻尽变”、“波澜横生”,尽管“浑浩流转”、“变幻不羁”,但所有的内容最终都能集中到一点上,都完全是为说明、论证这个中心思想服务的。
(二)善于拓展思路。
1. 此文所要论证的,是张良“能忍”的品质,但大半篇幅却是讲他不能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