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重症新冠合并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完整版)
一、 新冠VS感染
从2019年末我们开始接触COVID-19到现在,陆续有COVID-19合并 感染的研究见诸于报道。2020年初,就有学者提出新冠合并感染”的概念, 当时提岀的感染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出现的感染,另一类是晚期岀现的 感染,演变到现在可以总结为共感染和继发感染这两个概念[1,2]。多 数文献中将共感染定义为入院48 h内合并的感染继发感染为入院48 h 后合并的感染。新冠患者为什么容易合并感染呢? COVID-19可直接引起 淋巴细胞减少,而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会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 制剂,使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患者更容易获得感染。也有学者提出 新的理念,即肺的微生物组。人体正常的肺有一组固定的微生物群,但在 新冠病毒感染后又有其他细菌、病毒、真菌参与其中,人体内的微生物组 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一旦合并其他病原体感 染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将面临巨大挑战;另一种是当新冠病毒与其他病 原体感染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肺的免疫失调和病情加重。
二、 新冠VS共感染
2020年初国内外均面临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在初期总结了很多关于共感 染继发感染的数据,但由于当时医疗挤兑比较严重,完善病原学检查的 患者数量很少。2020年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纳入了 30项研究 共3834例COVID-19住院患者,其中77%是来自中国的数据,其他数 据来自美国、西班牙、新加坡和泰国。分析发现,细菌共感染占7% ,而 ICU中细菌共感染占14% ;病毒感染占3% ,真菌感染也有3个研究报道 [3]。在所有患者中,细菌共感染的发生率并不太高(4%),但ICU患者 细菌共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将近20%[4]o
前述荟萃分析纳入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细菌共感染的病原体包括肺 炎支原体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 杆菌、粘质沙雷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另外一项研 究纳入了 132例共感染病例,包括血瀰口肺部感染,其中最主要的病原体 是金葡菌。这也提示了国内和国外细菌共感染病原体的差别,总体来看, 细菌共感染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谱。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我中心共收治123例重症COVID-19患者, 入院48 h内均行气管镜检查,并送检BALF mNGS检测,结果发现,在 收治的患者中,细菌共感染发生率达22% ,病原体主要为链球菌、铜绿假 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MRS A ,曲霉共感染发生率为17.9% ;另外,免 疫抑制宿主发现CMV和PCP的共感染。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前期是病毒复制阶段,之后进入免疫应答阶段,如 果患者能够恢复,则病情好转康复,但在起病7 ~ 10 d岀现炎症风暴,可 能会进展为重症。目前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给予COVID-19患者 早期抗炎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是共感染会影响抗炎强度的选择和抗炎方 案的制订。因此,重症COVID-19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BALF及血病原 学检查,判断细菌感染可采用mNGS、培养、PCR等方法,真菌感染则 借助于GM试验、涂片、mNGS检测,病毒感染则通过PCR进行判断。 若无明确共感染证据,及时启动抗炎治疗。
三、新冠VS继发感染
1-新冠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0年意大利米兰一项单中心研究纳入了 731例在院COVID-19患者 (包括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继发感染的发生率为 9.3%,其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7.9%,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3% ;
出现继发感染的中位时间为12 d ( 8.5 ~ 16.5 d );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的患 者岀现继发感染的中位时间为9 d ( 7 ~ 17 d \亚组分析显示,基线淋巴 细胞低(0.7x109/L )或基线氧合指数低(200 mmHg ),更容易出现 继发感染⑸。
2020年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上海、湖北武汉、安徽铜陵三个城市共 476例COVID-19患者,比较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和治疗情况。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胸部CT显示的受累情况、氧合指数下 降及呼吸支持情况分为四组,结果发现,患者病情越重,越容易出现继发 感染[6]。
2020年上海华山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纳入38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 患者,大部分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其中57.89% ( 22/38 )的患者出 现了继发感染,多因素分析发现,有创机械通气是继发感染的高危因素, 并且发生继发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而且预后不良[7]。
文献报道,所有住院患者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率为3.7% ~ 21.9% ,重症 C0VID-19继发感染发生率为38.6% ~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