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
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
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
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串讲+探究、鉴赏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
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
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
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
(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
课件。
(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
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
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
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
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
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
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 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
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
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
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 (1079 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 (“乌
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些
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体简介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
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
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
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
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
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
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
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
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
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
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
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
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
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
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
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
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
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
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
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