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疲劳的作用 疲劳是人所共有的现象,是劳动生理的一种正常表现,它是提醒人们应该休息,起着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如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兴奋太久后,就会进入抑制状态,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力源耗竭机理 3)中枢变化机理 4)生化变化机理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的氧供应不足,产生无氧代谢,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储积,使人感到身体不适,即产生疲劳感。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二页。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力源耗竭机理 3)中枢变化机理 4)生化变化机理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作业者从事轻或中等劳动强度作业,由于一时间较长,造成肝糖应耗竭,使人产生全身不适,即产生全身性疲劳。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二页。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力源耗竭机理 3)中枢变化机理 4)生化变化机理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前苏联学者认为,全身或中枢性疲劳是强烈或单调的劳动刺激引起大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迅速消耗,这种消耗引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保护性抑制,以避免神经细胞进一步损耗并加速其恢复过程,这一机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二页。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力源耗竭机理 3)中枢变化机理 4)生化变化机理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性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乱,引起紊乱的原因除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耗竭、体液丧失、体温升高等,此机理称为生化变化机理。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力源耗竭机理 3)中枢变化机理 4)生化变化机理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作业时,肌肉收缩,肌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大,可达几十千帕,引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疲劳感。 一般认为机体疲劳是上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五、疲劳自觉症状 身体症状 精神症状 感觉症状 (1)头晕 头脑不清 眼睛疲劳、恍惚 (2)头痛 思想不集中不愿思考 眼睛发滞、发干 (3)全身不适 不爱说话 动作笨拙、失误 (4)身体局部不适或痛 焦躁 脚下不稳、摇晃 (5)肩膀酸痛 困倦 味觉不灵 (6)呼吸困难 精神涣散 眩晕 (7)腿软 对事冷漠 眼皮及其他部位发抖 (8)口粘、口干 易忘事 听觉迟钝、耳鸣 (9)打呵欠 常出错 手脚打颤 (10)出冷汗 对事放心不下 动作不准 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2)呼气分析法 3)触两点辨别阀法 4)膝腱反射阀测定法 5)反应时间测定法 6)频闪融合阀值测定法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心率和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在作业开始前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稍有增加。作业开始后,为适应供氧要求,前30~40 S内迅速增加,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定水平。轻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150~200次/min,这时,心脏每搏输出血液量由安静时的40~70mL可增大到 150 mL,每分钟输出血量可达 15~25 L,有锻炼的人可达 35 L/min。?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十几秒内迅速减少,然后缓慢地降到原来水平。心率恢复滞后于氧耗的恢复,疲劳越重,氧债越多,心率恢复得越慢。恢复时间的长短可作为疲劳程度的标志和人体素质鉴定的依据。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2)呼气分析法 3)触两点辨别阀法 4)膝腱反射阀测定法 5)反应时间测定法 6)频闪融合阀值测定法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随着活动时间延长和强度的增大,机体对氧的需求也增加。因此,可通过对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分析确定能量代谢率,进而推算疲劳程度。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二页。 五、测定疲劳的方法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2)呼气分析法 3)触两点辨别阀法 4)膝腱反射阀测定法 5)反应时间测定法 6)频闪融合阀值测定法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当皮肤表面上的两个点同时受到刺激时,如果两点间距离在50 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两点的刺激。但是,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以后(正常情况下小臂约为20 mm),只感觉是一个刺激点,其值称为两点阈值。作业疲劳越甚,感觉越迟钝,此值上升越多。 第四十页,共六十二页。 六、测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