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治疗“少阳病”医案38例.doc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少阳病”医案38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少阳病医案38例,以供大家参详。 1 叶 疟为少阳病,少阳者,胆与三焦也。 胆失清宁,则烦而不寐;三焦失其输转,故胸闷而大便带溏,口腻味甜。热甚烦闷,热处湿中,故热愈甚也。 拟温胆法。 半夏 茯苓 陈皮 枣仁 枳壳 天竺黄 川朴青蒿 秫米 佩兰 竹茹 王旭高 2 刘某,女,60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曾患脑溢血,住院治疗3个月余,西医误用冬眠灵过量,而致全昏迷,全瘫痪,大小便自遗,不能言语,亦不能进食。 每日进流质食物和服药均用鼻饲。 一日感冒,发热汗出,呕吐不止,服西药热不解,呕益剧。家属要求中医会诊。 辨证、治法:初投桑菊饮1剂,汗止热解,唯呕吐仍不止,延至第4日,鼻饲任何流质物均不受,入胃后即刻喷涌而出。 复诊沉思良久,计无所出,忽忆及《伤寒论》原文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96条有“心烦喜呕”之文,喜呕尤为少阳病之特征,姑予小柴胡汤1剂以观后效。 处方:柴胡6g 党参9g 姜半夏9g 黄芩9g 生姜3片 炙甘草6g 大枣3枚1剂,水煎,分3次鼻饲。 药由饲管入胃,未立即喷出,呕吐遂止,二、三次药鼻饲毕,能照常鼻饲一切流质食物及药水。 按语:本案为少阳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呕吐证,故用小柴胡汤1剂而呕吐止,经方之奇效,叹为观止矣。 本方适应证极为广泛,日本汉医家亦称此方为万病良方,治疗呕吐,此其一端耳。 熊寥笙 3 张某,男,14岁。 初诊:1981年8月10日。 主诉及病史:病者于5月初发热咳嗽,经中西医治疗未效。5月4日入某院治疗,经×线照片诊断为“大叶肺炎”。 治疗4周,诸恙均减,惟低热不退(38℃左右),咳嗽未止,乃转院治疗。第二次×线照片显示右下肺病灶并未消散,此后缓慢好转,治疗至7月底,热退至37.2℃,咳嗽尚余少些。 第三次×线照片,据云病灶已大部分吸收,只余少许淡薄阴影,乃出院回家调理,继续门诊治疗。8月5日,即出院后第六天,又发热,多方治疗数天,热仍不退,自晨至暮,稽留于37.8~38.6℃之间。8月9日×线显示,右下肺有散在不均匀之片状影。 血象:白细胞计数8.5×10ˉ9/L,分类: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11;红细胞计数2.8×10ˉ12/L,血红蛋白92g/L,乃来我院用中药治疗。 诊查:病者形瘦色昧,短气懒言,身热持续(上午37.8℃,下午38.5℃,深夜38℃),无头 痛恶寒,皮肤干涩无汗,咳嗽声低,痰白而黏,胸脘痞闷、按之濡,右胁翳胀、间有隐痛,纳呆食少;大便数日一行,但不干结;腹软无压痛,小便微黄,口苦微渴。 舌正红,苔白不燥,舌心略厚,脉弦细数,右寸略浮。 辨证:病由风邪犯肺,深踞肺络,久病伤气,正虚不能托邪外出。 昔东垣治外感风寒、内虚留邪、久嗽不已者,用麻黄人参芍药汤,今仿其法。 治法:补肺气,和营卫,祛邪止咳,麻黄人参芍药汤加减。 处方:麻黄5g党参15g白芍15g麦冬12g五味子5g炙甘草5g黄芪12g桂枝5g川贝母6g 二诊:昨日下午热升至38.8℃,咳嗽增多,胸痞胁痛亦甚,余恙依然,脉舌如昨。 此病正虚邪实,昨药偏于温补,未中病机。古云:二虚一实,偏治其实。 转方用苇茎汤合泻白散以清肃肺金,涤痰撤热。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甘草5g黄芩12g苇茎30g冬瓜仁30g苡仁25g瓜蒌仁 10g川贝母6g南沙参15g 三诊:热仍未降(38.7℃),咳虽略减,但排痰乏力,胃纳更差,时作干呕。 舌上反遍布白苔,中心厚向边尖渐薄。 余沉思良久,反复参详始恍然曰:“此伤寒论之复证也”予小柴胡汤加上下分消之药。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杏仁10g 厚朴6g茯苓15g陈皮5g 四诊:昨暮得微汗,热降(38℃),家人谓病经3个月,虽炎夏亦少出汗。昨日汗后,病者自觉轻快,咳减,排痰较易,舌苔略退。 仍用前方,柴胡加至12g。 五诊:昨午后微汗续出,热续降(37.4℃),舌苔续退,胸胁亦舒,胃纳稍振,得大便一次。 仍用前方,柴胡加至15g。 六诊:昨得畅汗,热退身和(36.6℃),病者神气盎然,咳嗽大减,舌苔退薄过半,脉亦趋和。 前方柴胡减为10g,去厚朴,加石斛15g、糯根须20g。 又3剂而诸恙悉退,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芍药、淮山药、扁豆、石斛等培补肺脾,遂日渐康复,月底×线复查阴性。 按语:《伤寒论》云:“伤寒瘥以后,更复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徐灵胎 云:“此变病也,非劳复,非女劳复,乃正气不充,余邪未尽,留于半表半里之间,故亦用小柴胡汤”此例病者于第二次出院时,虽未痊愈,亦已向瘥,而数日后更发热者,正是徐氏所云“复证”也。 初来诊时,既无太阴表证,又无阳明里证,更无三阴经之虚寒与营血分之炽热,可知病邪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