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古城南纪门二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古城南纪门二题 注:截自市文遗院勘测图? ? ? ? ?? 近来发现南纪门遗址的消息可谓引发了全城热议,作为现场见证人之一,笔者在密切关注进一步挖掘动态的同时,也对以往文献中关于南纪门的记载多作了些留意。事实上就目前所发现的遗址是否为南纪瓮门还存在不小的争议,不唯考古学者与历史地理学者之间,即便是考古界内部对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金汤闭门、城外桥洞等观点也不断有学者提出。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初潘文华辟城时拆除南纪门及其瓮城的文件仍静静的躺在重庆市档案馆,据说瓮门拆除的时间还早于正门,何年何月何日记录明晰。笔者不是考古专家,对于遗址卷拱的形制、石材、工艺包括附近墙垣的走向、性质等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只是疑惑“门址”的位置),同时也没有去查阅相关的一手档案,所以对这次发现的遗址没资格下判断,只有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深挖会诊。 不过笔者在翻阅市面上有关重庆老城的一些书籍时,发现在南纪门对于重庆城之交通作用方面,目前的介绍仍有值得补充的余地。重庆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形水势,九开大门因势而辟、各当其责,我们对一个城门的认知除了附于城墙的军事功能外,应首当于作为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功能,其作用只要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与适当的田野考察,基本可以得出比较合理的推断。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挖掘,对明清以来南纪门之于重庆城的交通作用略呈己见(主要在大家关注不够的地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南纪门与重庆城西大路 在关于南纪门的介绍中,大都谈到南纪门是长江上游流经重庆的第一道门,包括门内外的各类市场与码头功能等,但对于其陆路通行的作用,尤其是与通远门在重庆城西路出入重要性的对比上,仍然还有值得挖掘的空间。为便于讨论,同时让大家对之前一些主要观点有所了解,这里不妨将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著述按时序引出,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 谈老重庆自然绕不开彭伯通先生的名著《古城重庆》(1981年),其“像九宫八卦的十七座城门”一节中对南纪门介绍到: 南纪门也在城南,靠西。城门上书“南屏拥翠”四字,翁门西向,已是下半城的西 端,却也是一道较为重要的城门。从长江上游到重庆,首经此门。城外江边,平坦宽阔,可以经兜子背或黄沙溪由黄家码头上凤凰梯到鹤皋岩(讹称鹅公岩),再到石桥铺上东大路,这是一条不经浮图关沿江向西陆路(自然要经佛图关城脚下,仍在佛图关控制中)。从通陆路来说,此门也比较重要,是一道水陆两通的门。 之后又介绍通远门: 通远门在城正西。城门上书“克壮千秋”四字,翁门北向。城门建于山顶之上,为全城最高处,地势险要,屏障全城。城外夹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出城后曲折向西,只有一线可通,经枇杷山南侧的神仙洞、茶亭到两路口,再经社稷坛、凉亭、总牌坊、鹅项颈上佛图关,上东大路(名称以成都为中心取得)。佛图关是全城的咽喉要害,但佛图关纵失,退到通远门还可背水一战。清代就曾在康熙二(1663)年、乾隆二十五(1760)年、咸丰二(1852)年、九(1859)年、同治九(1870)年大修过五次。 从彭伯通先生的叙述来看,似乎认为通远门是重庆西大路(即成渝东大路)出入的主要门户,同时还强调了居高全城的通远门之于重庆城的军事地位。而对南纪门“水陆两通”之陆路作用,大概认为其只有一条绕开浮图关通往石桥铺的便道。在2001年出版的《重庆地名趣谈》中,彭伯通先生以“历来进出城大道”一节再次强调: 自从明初戴鼎修筑重庆城以来,重庆城格局就定下来了,进出城的路只有一条,经过500多年没有改变……过去从陆路出重庆城,只能从通远门出去。通远门在城的西北角,向北,出城门右(东)转,下坡出瓮城门,掉头沿城垣脚向西。上一坡又下一坡,便到了一座海拔310米高的山的南侧。经纯阳洞的背后,再经神仙洞,顺势上坡,来到著名的盐锅骑石、茶亭,已是山的高处。然后下三架坡,经过飞来寺,来到两路口。 看来彭伯通先生认定通远门是重庆城的西路大门无疑了,可以说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在后来的一些书刊和媒体报道上,“通远门是古代进出重庆城的唯一陆路通门”之类的描述屡见不鲜。 又唐冶泽先生在《重庆老影像志·老城门》(2007年)中“南纪门与金汤门”一节谈到: “南纪”之名出典于《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门在重庆城垣的南边靠西,可水陆两通。瓮城门额上书门名,西向;正门朝南,书“南屏拥翠”。从这里隔江南望,对岸山势巍峨,黛色接天,犹如一道青翠的屏风矗立江边,拥围城郭,故有此题。 这里也提及南纪门可“水陆两通”,但没有具体揭示其陆路交通的重要性,并在“通远门与定远门”一节中秉承了彭伯通先生的观点: 通远门位于重庆城的西边,建在半岛中部的山脊上,是重庆各门唯一的陆路开门,也是通往川中、川西及成都的陆路起点。通远门也有瓮城,门依山势向北,门上有“通远门”三字;正门则朝西,上书“克壮千秋”四字

文档评论(0)

180****2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