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7神经系统.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体解剖学7神经系统第1页/共28页 2二 小脑 位于颅后窝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穹隆枕叶垂体漏斗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上髓帆第四脑室下髓帆丘脑间粘合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第2页/共28页 3 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前切迹小脑后切迹 小脑扁桃体小结蚓垂蚓锥体蚓结节绒球原裂后外侧裂水平裂 小脑体 (一)小脑的外形 第3页/共28页 41.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 小结2.前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第4页/共28页 5 Up down 小脑外形及分叶内侧区(蚓部)小脑半球原裂小脑扁桃体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第5页/共28页 6(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颗粒层 梨状细胞层 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第6页/共28页 73. 小脑髓质(白质) 1)小脑下脚(绳状体 )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由3类纤维构成 2)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传入纤维 3)小脑上脚(结合臂) 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中央核 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 第7页/共28页 8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第8页/共28页 9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第9页/共28页 10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3、新小脑(大脑小脑) 第10页/共28页 11(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 眼球震颤; ? 意向性震颤。 第11页/共28页 12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表现为: ?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 肌张力低下 ? 共济失调 ? 意向性震颤。第12页/共28页 13三、间脑 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5个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胼胝体干胼胝体膝胼胝体嘴透明隔穹隆室间孔视交叉前连合垂体大脑脚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第四脑室下髓帆丘脑间粘合第13页/共28页 14 背侧丘脑的核群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前→后)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前→后)腹前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内侧核群 背内侧核 大细胞区 小细胞区 将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中线核群丘脑网状核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第14页/共28页 15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前核、腹外侧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 和黑质的传入纤维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核:——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第15页/共28页 16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活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