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力上古音声母32纽: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帮[?] 滂[??] 并[?] 明[?] 舌头 端[?] 透[??] 定[?] 泥[?] 余/喻四[??]* 舌上 章[??] 昌[???] 船[??] 书[?] 禅[?]——照三 齿头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 庄[??] 初[???] 崇[??] 山[?] ◎ ——照二 牙音 见[?] 溪[??] 群[?] 疑[?] 晓[?] 匣/喻三[?] 喉音 影[?] 半舌 来[?] 半齿 日[?]* 三,上古韵母考证 上古韵母的考证先于上古声母的考证,因为人们首先是在诗文韵脚上发现了语音变化。比如《诗·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为了保持“南”字押韵,沈重注音:“协句,宜乃林反”,即“南”读“您”。后来朱熹亦注:“叶尼心反”,读音与“乃林反”同。为了押韵而临时改读字音的做法,叫“协句”或“叶音”,这种理论称为“叶音说”。“叶音说”必然导致字无定音,而字无定音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不可能的,因而它是错误的。 明末学者陈第批评“叶音说”: 以今音读古之辞赋,一有不谐则一曰“叶”,百有不谐则百曰“叶”,借“叶”之一字而尽该千百字之变,岂不至易而至简?然而古音亡矣。……故自叶音之说以来,贤圣之咥然于地下也久矣。(《屈宋古音义·跋》) “叶音说”固然错误,但当今学者又常常夸大它的错误,王力先生就曾批评朱熹不承认语音有古今变化。其实语音变化古人很早就已指出,比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北齐颜之推亦云:“古语与今语殊别。”朱熹不会对此茫然不知。 与“叶音说”同样错误的还有“韵缓说”。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记载了沈重对“南”字的注音,但他并不同意,说: 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古人用韵较宽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处处韵缓,处处韵缓就等于无韵。 比“叶音说”、“韵缓说”更为严重的错误是随意改字。《尚书·洪范》: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唐玄宗感到奇怪,认为“颇”应为“陂字,于开元十三年下诏改为“陂”。其实“颇、陂、义”上古都押韵,同属歌部[-??]。 “叶音说”、“韵缓说”和改字的错误激发了人们对古韵研究的兴趣。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首先对上古韵母展开研究,他归纳《诗经》韵脚,并且对比《广韵》,得出古韵十部: 第一部:东冬钟江 第二部:脂之微、齐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第三部:鱼虞模、侯、麻半 第四部: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 第五部:萧宵肴豪、幽、尤半 第六部:歌戈麻半、支半 第七部:阳唐庚半 第八部:耕清青庚半 第九部:蒸登 第十部: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这十部划分虽然很粗略,但是古韵分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后来学者越分越细: 江永分为13部 段玉裁分为17部 孔广森、朱骏声分为18部 王念孙早年分为21部,晚年增加“冬”部,成为22部 江有诰分为21部 章太炎早年分为23部,后改为22部 戴震分为9类25部——接受段玉裁的看法,把入声独立出来 黄侃分为28部 王力早年分为30部、晚年又分为29部 罗常培、周祖谟分为31部 王力上古音韵部30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1.之[?] 2.职[??] 3.蒸[??] 4.幽[?]* 5.觉[??]* 6.冬[??] 7.宵[?]* 8.药/沃[?]* 9.侯[?] 10.屋[??] 11.东[??] 12.鱼[?] 13.铎[??] 14.阳[??] 15.支[?] 16.锡[??] 17.耕[??] 18.脂[??] 19.质[??] 20.真[??] 21.微[??] 22.物[??] 23.文[??] 24.歌[??] 25.月[??] 26.元[??] 27.缉[??] 28.侵[??] 29.叶/盍[??] 30.谈[??] 古音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