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姜栽培技术规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姜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XX香姜的产地环境、整地施肥、种姜的选择和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留种、运输与贮藏、废弃物处理、生产记录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XX香姜的栽培。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 产地选择 产地环境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且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茬口安排 前茬不宜为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宜水旱轮作,不宜连作,轮作方式可选择: 香姜---小麦---水稻---空地(或短季蔬菜)---香姜; 香姜---油菜---水稻---空地(或短季蔬菜)---香姜; 香姜---蔬菜---水稻---空地(或短季蔬菜)---香姜; 香姜---小麦/玉米/红苕---空地(或短季蔬菜)---香姜; 香姜---油菜/玉米---蔬菜---香姜。 土质条件 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的肥沃壤土。偏碱性、粘重的土壤不宜作姜田。 整地施肥 姜田整地 将地深耕30cm以上,采取高畦种植,畦宽2.3m,畦沟深30cm;畦面按60cm~70cm行距横向开种植沟,种植沟深25cm;四周开围沟,沟深35cm以上。 施基肥 整地后,每666.7m2用腐熟猪牛粪2000kg左右(或生物有机肥400kg)加过磷酸钙50kg施于种植沟内。 种姜的选择和处理 种姜选择 选用具有XX香姜品种特征特性,姜块肥大饱满、皮色光亮、不干裂、不腐烂、未受冻、无病虫为害和无机械损伤的姜块作种姜。 种姜处理 晒姜 催芽前7d~10d,将种姜平摊在背风向阳的平地上或草席上,晾晒1d~2d。傍晚收进室内或进行遮盖,以防夜间受冻;中午若日光强烈,应适当遮荫防暴晒。 催芽 3月下旬,在大棚内或室内采取一层稻草一层种姜堆放催芽,堆宽1.3m左右、高1.2m以内,堆上盖膜;温度控制在22℃~28℃,湿度控制在80%~85%。当幼芽长度达0.5cm~1cm米时即可播种。 消毒 采用1%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或用1%石灰水浸种30分钟后,取出晾干备播。 播种 播种期 4月上中旬播种,设施栽培的可提早播种。 播种量与播种密度 每666.7m2用种400kg~500kg,株距15cm~20cm,种植4500株左右,大块种姜稀植,小块种姜密植。 播种方法 先将种植沟内的基肥与土壤混匀耙平,再将种姜水平排放于沟内;东西向的行,姜芽一律朝南,南北向的行,则姜芽一律朝西;覆土4cm~5cm。 田间管理 覆盖 当香姜出苗率达50%时,及时进行姜田遮荫。用蕨类等秸杆覆盖以保持湿润荫蔽的生长环境。6月下旬高温时用遮阳网遮荫,8月中旬第一次秋雨后,拆除遮阳网。 中耕与除草 香姜出苗后,结合除草,中耕1次~2次。 培土 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以后每隔15d~20d培土一次,共培土2次~3次。 水分管理 姜田土壤须保持湿润,如干旱及时浇水。多雨季节或暴雨时,疏通沟渠,及时排水。 追肥 一般追肥3次。第一次在姜苗3叶~4叶追催苗肥,每666.7m2施尿素10kg~15kg;第二次在5月下旬追促箭肥,每666.7m2施45%硫酸钾型复XX30kg~40kg;第三次在6月下旬追壮姜肥,每666.7m2施45%硫酸钾型复XX40kg~50kg。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禁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所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避免连作或前茬为茄科作物;选择地势高燥、有机质含量较高、排灌良好的沙壤土;精选无病虫种姜,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株势,提高株体自身抗病虫能力;提高采收质量,减少姜的伤口,降低腐烂率。 生物防治 选用阿维菌素、硫酸链霉素、苏云金杆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性诱剂、多杀霉素、除虫菊素等生物源药剂进行防治,应用化学防治时,尽量使用对害虫选择性强的药剂,避免或减轻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害虫,摘除害虫卵块,挖除姜瘟病株,集中园外销毁。用灯光引诱或驱避金龟子、姜螟、斜纹夜蛾。 化学防治 姜瘟病: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烧毁,在周围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于姜瘟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用抗菌剂401水剂连喷2次~3次,每次间隔7d~10d,每次每666.7m2喷药液60kg~75kg; 姜炭疽病:每6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60g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80g兑水50

文档评论(0)

五金小能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