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抑郁障碍》.pdfVIP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抑郁障碍》.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 **.***.** C** 团体标准 T/CACM ****—202* 代替 T/CACM ****—****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抑郁障碍 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 GuidelinesofMentalDiseasesfor Integrated 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depressivedisorder (文件类型:公示稿) (完成时间:2022年12月) 20**-**-**发布 20**-**-**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抑郁障碍 1 范围 (必备要素) 本文件给出了抑郁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方案。 本文件适用于具备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的综合医院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领域临床医师,抑郁障碍诊疗和管理相关专业人员使用。适用于成人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 诊疗;重度抑郁障碍及有自杀观念和行为的患者,建议在精神科规范治疗下,参考本文件进 行中医药辨证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非必备要素)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57-2020 《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 GB/T 14396-2016 《疾病分类与代码》 GB/T 16751.1-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 (修订版)》 GB/T 16751.2-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 (修订版)》 GB/T 16751.3-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3部分:治法 (修订版)》 GB/T 13016-2009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ZYYXH/T442-471-2015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非必备要素)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抑郁障碍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又称抑郁症、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本 病可见于中医学的“郁病”、“梅核气”、“百合病”、“脏躁”、“癫证”、“不寐”等, 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感,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采用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首先根据西医诊断标准进行疾病的诊 断,再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判断属于中医的哪种疾病并进行中医证候诊断。[ ]5 4 4.1 西医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 (ICD-10,第5章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WHO,1992)有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核心症状: (1)抑郁心境,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 续至少2周; (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附加症状: (1)自信心丧失和自卑; (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 (3)反复出现自杀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的客观证据 (他人的观察或报告); (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7)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