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赫罗图-宇宙迷必须懂.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赫罗图-宇宙迷必须懂 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之关系图,赫罗图的纵轴是光度与绝对星等,⽽横轴则是光谱类型 恒星的表⾯温度, 从左向右递减。恒星的光谱型通常可⼤致分为 O.B.A .F.G.K.M 七种。 赫罗图的横坐标有时⽤恒星的表⾯温度表⽰,有时也⽤恒星的光谱型表⽰,因为光谱型和表⾯温度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 系。恒星是⼀团炽热的⽓体,是⼀团被⾃⾝引⼒束缚的⽓体,它们的中⼼区域密度和温度都特别⾼,⾜以产⽣热核反 应。恒星表⾯的⾼温使之发射类似⿊体辐射⼀样的光谱。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都有辐射,因此称为连续谱。光谱曲线的 峰值和形状由物体的温度决定。不同频率的光,其颜⾊不同。恒星的颜⾊多种多样,从恒星的颜⾊就可以判断出它们的 温度。温度⽤绝对温度K表⽰,绝对温度与摄⽒温度的换算关系是0 °C=273K。表⾯温度在绝对温度30000K以上的恒星 发蓝光,温度在10000~30000K的恒星颜⾊蓝⽩,温度在7500~10000K的恒星颜⾊纯⽩,6000~7500K的恒星呈黄⽩ ⾊,温度在5000~6000K时,恒星的颜⾊发黄,温度在3500~5000K时恒星的颜⾊为红橙,温度在2000~3500K的恒 星颜⾊发红。 恒星的光谱除了连续谱以外,还有两种线状谱,分别是发射线和吸收线。它们是叠加在连续谱上的亮线和暗线。炽热到 ⼀定程度的稀薄⽓体原⼦会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形成发射线;⽽较冷的稀薄⽓体的原⼦则可能吸收通过它的连续光谱 中的特定频率的光⼦⽽形成暗的吸收线。不同的物质会有不同的吸收线或发射线。测量这些谱线,可以得到恒星的化学 成分的信息。从地球实验室的光谱实验中得知,氢、氧、碳等轻元素的光谱线主要在紫外,⾁眼看不见,只有⼏条谱线 在可见光区。较重的元素的谱线⼤部分在可见光区。恒星的外层,如太阳的光球,其温度远⽐内层低,因此其中的物质 就会对内部来的连续谱辐射进⾏选择吸收,⽽形成许多暗⿊的吸收线。在恒星表⾯⼤⽓中的某些元素的原⼦产⽣发射线 要求温度相当⾼,⼀般不容易达到,因此有发射线的恒星⽐较少。有吸收线的恒星则很普遍,只不过有的多些有的少 些。也有⼀些恒星光谱呈现有分⼦带谱线。 天⽂学家根据恒星的吸收线光谱特征来进⾏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法由哈佛⼤学天⽂台的天⽂学家提出的,称为哈佛分类 法。他们根据240000颗恒星的吸收光谱资料,把它们分为七⼤类:O型、B型、A型、F型、G型、K型和M型,在G型和 K型中,⼜有三个⼦型,即R型、N型和S型。O型为蓝星;B型为蓝⽩星;A型为⽩星;F型为黄⽩星;G型为黄星;K型 为橙红星;M型为红星。这种光谱型分类的顺序恰好是恒星表⾯温度从⾼到低的序列。对应的表⾯温度为O型为40000 -25000K ;B型为25000 -12000K ;A型为11500 -7700K ;F型为7600 -6100K ;G型为6000 -5000K ;K型为4900 -3700K ;M型为3600 -2600K。天⽂学家曾认为,这 ⼀序列代表了恒星的从⾼温到低温的演化,把O型和B型称之为 早型星,把K型和M型称为晚型星。后来知道,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从赫罗图上可以看出,恒星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第⼀个区域为主星序区:银河系中90%以上的恒星都分布在从左上到 右下的这⼀条带⼦上。这个带上的恒星,有效温度愈⾼的,光度就愈⼤。这些星被称为主序星,⼜称矮星。第⼆个区域 在主星序右上⽅:这些恒星的温度和某些主序星的⼀样,但光度却⾼得多,因此称之为巨星或超巨星。第三个区域在主 星序左下⽅:是⼀些温度⾼⽽光度低⽩矮星,以 其它低光度恒星,第四个区域位于赫罗图上⼀个很右的位置:温度⾮ 常冰冷的星际云在最右边,当星际云收缩,它会变得越来越热,在赫罗图上的位置亦会向左移动。由星际云形成的原恒 星也在赫罗图的右边。赫罗图是由恒星的光学观测数据构成的,因此中⼦星和⿊洞不能在赫罗图上显现。在赫茨普龙和 罗素最初给出的赫罗图中,没有第三和第四个区域,因为那时还没有发现⽩矮星,也没有讨论恒星的形成。 赫罗图在恒星演化的研究当中⼗分重要。由于恒星内部能源的不断消耗,恒星要发⽣演变,光度和温度都要发⽣变化, 这导致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发⽣变化。天⽂学家根据赫罗图描绘了恒星从诞⽣、成长到衰亡的演化路径,并从理论上给出 恒星从诞⽣到主序星、红巨星、变星、新星、超新星、致密星的演化机制和模型。 从赫罗图上可以看出,恒星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第⼀个区域为主星序区:银河系中90%以上的恒星都分布在从左上到 右下的这⼀条带⼦上。这个带上的恒星,有效温度愈⾼的,光度就愈⼤。这些星被称为主序星,⼜称矮星。第⼆个区域 在主星序右上⽅:这些恒星的温度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