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第1页/共58页第2页/共58页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有机酸、硝酸、碳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第3页/共58页根劈作用第4页/共58页二、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随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积累,风化壳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并且形成一定的结构与肥力,这时土壤便形成了 。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自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第5页/共58页 土壤不仅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还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纽带。 植物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吸收岩石中的矿物质,只有经过土壤转换成离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 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才能发生。岩石中的水(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气降水经过植物淋滤、土壤吸收之后,才会渗入岩石转变为地下水。岩石与植物之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都需要经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第6页/共58页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育,且土壤的碱性组分较多,因而植被不发育,且多灌丛;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喜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通过其透水性、隔水率和含水率等影响土壤、生物的水文条件。 岩石的元素特征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它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矿物质需求,此外,一些特殊的元素富集带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指示性生物,如铜矿带上常生长铜兰。第7页/共58页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丛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山脊上)界限清楚第8页/共58页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柽柳科柽柳属。灌木或小乔木,枝条细而下垂,叶鳞片状细小。耐干旱耐盐碱,常生长于盐硷荒滩 钙质土壤指示植物蜈蚣草 第9页/共58页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海陆分布的变化,导致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生物面貌与分布格局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过去却是古特提斯海所在的地方,由于海洋变为高山,生物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海洋生物群变为高山生物群。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大陆位置变化也会导致生物群落面貌的巨大变化。例如,印度从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漂移到现在的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冻原、冰原变为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岩石圈的运动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同样导致生物面貌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海拔相对比较低,植被为亚热带森林;而随着地面的隆升,高原内部与北部已经演化为干旱草原或寒漠。 第10页/共58页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植被变化ED(a)现在 (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高山森林草甸;C.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D.高山草原;E.高山荒漠(b) 上新世 (据唐领余、沈才明)Ⅰ.亚热带常绿硬叶阔叶林;Ⅱ.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Ⅲ.山地常绿针叶林;Ⅳ.灌从草原CBA第11页/共58页 岩石圈变动导致某些海岸地带的下沉,使得原来的森林受到海水的影响而死亡,由海岸盐沼取而代之。如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州的某些海岸带在1700年的大地震中下沉1~2 m,使得大片海岸雨林枯死,森林群落变为盐沼群落。 在一些山坡上,由于岩石块体的向下滑动或者蠕动,往往使得山坡上的树木变得倾斜,有人称之为醉树。醉树第12页/共58页庐山仙人洞附近滑坡体上的醉汉林第13页/共58页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作用形成岩石可以称之为生物岩石。沉积在海底的主要是生物的残骸,这些生物残体堆积、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