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培养.pptx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培养第1页/共26页 极端环境第2页/共26页 不同生物的pH极限红色为古细菌,蓝色为细菌,浅绿色为藻类,棕色为真菌,黄色为原生动物,绿色为植物,紫色是动物。第3页/共26页 不同生物的温度极限红色为古细菌,蓝色为细菌,浅绿色为藻类,棕色为真菌,黄色为原生动物,绿色为植物,紫色是动物。第4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通俗的讲,极端环境微生物是指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一大类微生物。??? 它们偏好极端的环境,如高温,低温,高盐,极端pH,极端营养条件等等。还包括一些能耐受极端条件,如强辐射,强毒性等一些非常规理化环境。许多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还生存在人类未能探知的环境。第5页/共26页 Lif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Lynn J. Rothschild Rocco L. Mancinelli Nature, 2001, Vol. 409, 1092-1101第6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意义由于极端环境微生物能产生许多独特的稳定蛋白,在生物技术产业上有很高的价值,它们产生的许多酶已经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上,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意义也不能被低估,通过对16s rDNA的研究,Woese在1990年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对极端环境微生物中古细菌的研究,显示这一类微生物和已知的微生物有显著的差别,从而,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即三元界分类系统-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第7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Lif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Lynn J. Rothschild Rocco L. Mancinelli Nature, 2001, Vol. 409, 1092-1101第8页/共26页 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第9页/共26页 传统微生物培养缺陷通用培养基对大多数极端环境下难培养微生物(99%以上)没有选择性。培养条件很难与自然条件一致。对微生物领域认识的局限。第10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培养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在微生物分离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被检测到。 随着培养的研究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微生物从不可培养状态达到了纯培养状态。 而对培养出微生物的性质研究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第11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培养意义通过实验室培养技术手段,实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可培养。发现新的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其生理生化特征,为其将来能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第12页/共26页 未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思想选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实现可培养化。第13页/共2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培养方法归纳模拟自然环境分离获得纯培养。采用荧光标记已探测菌基因,追踪分离。极端营养研究,实现微生物分离培养。第14页/共26页 Isolating “Uncultivable” Microorganisms in Pure Culture in a 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T. Kaeberlein, K. Lewis, S. S. EpsteinBiology Depart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MA 02115, USA;Marine Science Cente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ahant, MA 01908, USA.Science, 2002 Vol. 296, 1127-1129第15页/共26页 作者依据膜过滤原理和固定化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在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能通过膜,而细菌则在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形成菌落。对于其生长机理的研究则有利于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未可培养机理进行探讨。第16页/共26页 研究结果 通过这种培养方法培养出来的微生物中(86±7)%以上在培养皿上不能得到培养。 其中得到能够在常规方法纯培养的都属于生长速度相对比较快速的微生物。 通过这种新方法分离得到了新目级别的新物种。 其中的一株菌MSC1不能在培养皿上独立生存,只有和其他的细菌(MSC2,MSC4 或MSC5)一起才能维持生存。第17页/共26页 Cultivation of the ubiquitous SAR11 marine bacterioplankton cladeMichael S. Rappe, Stephanie A. Connon, Kevin L. Vergin Stephen J. Giovannoni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