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pdf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 :(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 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 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 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 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 迭韵通假 (“徧”通 “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 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 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 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 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 “长 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 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 在古代指 “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 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 “词类活 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 “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 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 “手指”是名词,解释为 “指点”“指出”是 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 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 “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故虽有名马。 ——《马说》 (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 (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