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仿生学气动噪声控制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docx

仿生学气动噪声控制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docx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仿生学气动噪声控制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 ? ? 乔渭阳, 仝 帆, 陈伟杰, 王勋年, 陈正武(. 西北工业大学 动力与能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09;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绵阳 600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气动噪声控制重点实验室, 四川 绵阳 6000) 0 引 言 随着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飞机噪声问题已成为目前航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面对未来迅速发展的航空运输市场,特别是面对未来人类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飞机适航噪声标准进一步严格,对大型客机及其发动机的气动噪声控制,已成为目前影响飞机研制与适航取证的关键技术之一[1]。因此,国内外众多航空研究机构都将气动噪声控制列为未来航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投入巨大的研究力量,为使其飞机能满足未来更严格的噪声适航标准和市场竞争而进行新的努力。NASA根据美国NextGen计划将亚声速固定翼民用飞机发展计划分为N+1、N+2、N+3代,并分别制定了它们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噪声的要求是相比于第4阶段分别降低32、42、71 dB。欧洲也制订了类似的降噪计划,到2020年新飞机必须满足CO2、噪声和油耗各降低50%, NOx减少80%的环境目标[2]。可见未来民机面临着巨大的降噪要求挑战。 然而,与巨大的降噪要求相矛盾的是,目前飞机降噪技术进步的趋势趋于缓慢[1],传统的飞机气动噪声控制技术越来越困难。这是由于一方面随着发动机降噪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内部已经没有一个明显大的噪声源,同时发动机的噪声与飞机机体噪声相接近,这时飞机降噪必须进行很多个噪声源的同时降噪。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容易控制的单音噪声源已经有了有效的控制措施,湍流宽频噪声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湍流宽频噪声源机理复杂,噪声辐射与湍流、非定常流等复杂流体力学问题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使得对湍流宽频噪声的控制非常困难。目前还严重缺乏针对湍流宽频噪声的有效控制方法。因此,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创新性的湍流宽频噪声的降噪设计理论,成为当前气动声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方向[3-4]。 近年来,基于仿生学原理的降噪设计概念的出现,为降低飞机/发动机湍流宽频噪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获得了当代气动声学领域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已经经过了几百万年以至上千万年的生存竞争和进化,为了生存的需要,许多飞行类动物和鱼类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超群的飞行/游动本领,这些特殊的飞行/游动本领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对流动的控制原理。例如,大多数鸟类,包括白天活动的猫头鹰,飞行时羽毛拍打空气都会发出嗖嗖的声响,而夜行猫头鹰是一个例外,它的翅膀和羽毛有消声作用,飞起来悄无声息,显得神秘莫测。这类猫头鹰在白天、黑夜特别是在黄昏时从3~6 m高度的栖息处急速地俯冲向猎物,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并且不发出任何可能导致猎物逃跑的声响(也称为寂静飞行)。通过对动物界中这一特殊寂静飞行本领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其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应用到低噪声飞行器/发动机设计中去,就构成了气动声学领域特有的仿生学降噪研究方向。 自发现猫头鹰静音飞行本领和座头鲸超常的机动能力以来,人们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期望将动物的这些超常本领用于低噪声飞行器设计。 20世纪90年代,Howe首次公开发表了模仿猫头鹰翅膀的锯齿尾缘翼型降噪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果[5-6],并给出了锯齿尾缘降噪的预测模型。在Howe的理论研究后,众多研究证实了锯齿尾缘的降噪效果。Dassen[7]、Braun[8]、Oerlemans[9]等在风力机上初步证实了尾缘锯齿的降噪效果。2010年后,针对尾缘锯齿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Gruber[10-14]、Chong[15-20]与Moreau[21,22]等针对NACA65、NACA0012翼型及平板开展了大量的尾缘锯齿降噪实验研究。Arina[23]与Jones[24-25]分别采用大涡模拟(LES)与直接数值模拟(DNS)研究了尾缘锯齿的降噪效果与降噪机理。此外,Finez[26]、Weckmüller[27]与Jaron[28]等还研究了尾缘锯齿对压气机叶栅与开式转子的降噪效果。Vathylakis[29]、Leon[30-31]、Avallone[32]等对尾缘锯齿结构的流场进行了详细测量。理论方面,最近Lyu[33]还提出了新的尾缘锯齿降噪模型。国内的黄迅[34]也提出一个锯齿平板对声波的散射模型。关于仿生学尾缘锯齿降噪,国内的吉林大学[35-36]、西北工业大学[37-45]、西安交通大学[46-47]、清华大学[4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9]、上海交通大学[50-51]等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最近,Avallone[52]、Clark[53-54]等还提出了新型的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永兴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共同成长!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