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农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首创者,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今年5月22日新闻报道,台湾人民做大寿司,纪念炎帝神农诞辰(阴历四月二十六)。1992年、1993年在炎帝神农生辰期间,湖北随州市先后举办了“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商讨会和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此后每年炎帝神农的诞辰都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为了弘扬炎帝神农文化,促使海峡两岸沟通,湖北省今年又举办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这是一件很存心义的事情。本文拟就炎帝神农创始农耕文化来剖析他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炎帝神农首创农耕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 (一)农耕是伟大的历史变革 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有很多炎帝神农创始农耕文化的记录,摘录几段如下: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低。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 -1- 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做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鉏,耨以耕草莽,然后五谷兴”。(《逸周书·孝德篇》) 上述传说表示:神农从前,人类处于采集狩猎经济的时代,人们吃飞禽走兽、野果蔬菜。此后人口渐渐增加,食物不足,急迫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根源。神农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人们以五谷为食,这才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 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也是动植物发展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此后,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要转变,开始经过自己的劳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相貌,进而结束了采集狩猎经济,进入了农耕经济的时代。动植物也在人类的干涉之下,改变了自生自灭的状态,开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异和发 展,新的种类和品种不断涌现,宽泛地为人类所利用。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不单改变了人类的外部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己,使人类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不断进步。 (二)农耕推动了生产条件的更新 农耕取代采集,要求要有相应的条件。只有在具备相应的条件下,农耕才能成为可能。这些条件主要有生 -2- 产工具、居住条件、储蓄条件等。这种对农耕条件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住所条件的改良和储蓄器皿的发明。炎帝神农在发明农耕的同时,也创建和改良了相应农耕生产条件。 1、首创耒耜等农耕生产工具。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两者劳动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后者比前者远为复杂仔细。采集狩猎生产只要要简单的收割、打击、射杀(弓箭)等工具。而农耕生产从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浇灌、到收获、储蓄等有一系列的工序,没有相应的工具,生产就无法进行。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过,“非器田不可”。炎帝神农适应这种生产客观的要求,发明耒耜,《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 耨之利,以教天下。”耒和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当时从事农耕生产最主要的工具。从当时的水平来看,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 2、建造定居住所。在神农发明农耕从前,人们靠采集渔猎为生,经常流徙不定,只能“缘水而居”(《列 子·汤问)》、“穴居而野处”(《易·系辞》)。极不适应农耕生产的要求。栽种农作物,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守卫和管理。这就需要建造人工住所,挣脱依靠天然洞窟居住的被动场面。所以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是亲密相联的。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耕地的稳定,促使了住所 -3- 的固定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良。人类由半地穴、窝棚式的房子,发展为建筑在地面上的以红烧土和白灰土铺垫的房子,聚族而居,形成原始乡村。此后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宫室和市邑。这也是与炎帝神农的贡献分不开的。 3、发明陶器,改良储蓄器皿。我国古代传说“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艺文类聚·食物部》引《古史考》),又说:“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说明炎帝神农为改良谷物的熟食方法而发了然陶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栽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建,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基础。陶器的制造,极大的改良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熟食改良了人们的营养构造,增强了人们的体质。陶器用作储蓄器皿,解决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季节性限制,不能保证食物连续供给的问题;解决了储蓄种子保证下一个周期农业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问题,使农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所以陶器的发明是炎帝神农又一伟大贡献。 4、发明中医药。农耕生产要求劳动者要有健康的体质和传承农耕经验的智能,生产才能持续进行。但在原始社会时期,疾

文档评论(0)

138****35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