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PDFVIP

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1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以往的德育教材将儿童经验排斥在外,“不接童气”。这样的教材既违背道德要 求,又不合道德教育的本义。如何接续儿童经验、“不接童气”关乎德育教材存在的“教育 合法性”。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用“一个经验”去唤醒儿童经验,用经验的表达去实现 儿童经验的重构,以体验去实现儿童经验的提升,以“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流互动去 实现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接续。对儿童经验的这些处理,旨在使教材“入伙”儿童, 成为儿童生活的伙伴,进而实现儿童“入伙”教材,成为教材价值观的体现者、建构者和维 护者。 关键词:儿童经验;道德与法治教材;“接童气” 德育课程与教材作为专门化的道德教育形态,一个最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课程、教材与 儿童生活的关系问题。对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及其结果。也就是说,专门的德育课程、教材与儿童整体生活的“落差”其实也就是与儿 童经验的“落差”。处理不好这一 “落差”,德育课程与教材就只能“讲述”杜威所说的不 能影响儿童心性与行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1]142-143。“关于道德的观念”之所以对儿童没 有作用,就在于这些观念不是建基于儿童经验之上,与儿童经验没有有机联系,套用流行的 “不接地气”的说法,就是“不接童气”。 一、“不接童气”的德育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德育教材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也在改变,也有“儿童化”的努力。 但客观说来,这种努力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即竭力将生硬的内容用“活泼 可爱”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加一些故事,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方式,装点一些卡通图片。 这样做当然不是什么坏事,总比从里到外都是板着面孔的生硬说教好。但内容没有“软化”, 只有表面的“涂脂抹粉”,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这样的教材里没有儿童的经验,有的是道 德要求、不同领域的知识、论证说理结构等另外的东西。作为德育教材,道德要求当然是必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生活德育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推进研究” (16JJD880027) 作者简介:高德胜,1969 年生,河南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德育原理、德育课程研究。 不可少的。诸如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热爱集体、热 爱祖国等道德与社会要求既是教材单元、课文的题目,也是组织教材内容的主导线索。不少 专业人员把这种道德要求主导的教材称为“德目主义”(道德要求的条目至上)教材。道德 要求(德目)是明确的,其教育与落实的方式也是清楚的,即“摆事实、讲道理”,即对这 些道德要求的说理论证。比如,关于“孝敬父母”的教育,就是沿着“什么是孝敬父母”“为 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这样的论说逻辑展开的。在论说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劝 说”的目的,除了知识与道理之外,也会使用关于孝敬的典型事例,甚至也有儿童青少年的 事例。他人的事例,包括青少年自身的事例,也是经验形态,甚至这些德目本身,包括对这 些德目的论证逻辑,也是人类历史经验的凝结。问题是这些经验不是使用教材的儿童的经验, 对儿童来说,这些“异己经验”如果不能与自身经验发生连接,那么就依然还是异己的。随 着德育课程的综合化,德育教材中除了这些道德要求之外,还有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国情 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比道德要求方面的内容更加知识化,“什么”“为什么”“如 何”的论述结构也更加明晰,与儿童自身的经验的关联性就更弱。 德育教材的内容很多、很丰富,但里面就是缺乏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经验。儿童对自身、 对伙伴、对他人、对社区、对国家、对世界的经验与理解在教材里没有身影,被知识化、理 论化、系统化的教材丢弃了。教材犹如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有成人社会和国家所要给予他 们的内容,而他们自身的生活与经验则被严肃、正规、理论的教材关在了门外。德育教材里 的这些内容当然是有意义的,问题是儿童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习得这些内容。阿甘本借用蒂 克 (Tieck)小说《生活的奢侈》中的意象,将儿童经验比喻为到达学科知识的楼梯。小说 中的情侣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最后把作为自己房间与外界唯一联系通道的楼梯也拆掉生火 了。儿童经验不能进入学校、不能进入教材,犹如那个连接房间的

文档评论(0)

Lancyali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