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在超市内“调包”购物应构成诈骗.pdfVIP

【经典案例】在超市内“调包”购物应构成诈骗.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超市内“调包”购物应构成诈骗 ====================================================================== 一、基本案情 2005 年3 月29 日,王某在一大型超市购物时,看中了一款 时尚新颖的拍照手机,他顿起贪念,趁人不备玩了一出 “调包计”:悄悄把拍 照手机放进一件玩具的包装盒内,按原样封好。付款时,超市的收银小姐没有 发现玩具盒内暗藏的玄机,依照玩具盒包装上条形码显示的标价收钱后,将这 盒 “玩具”交给了王某。于是王某只花了 68 元钱就获得了价值为 5000 多元的 拍照手机。事后王某被抓归案。 二、定性争议 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 定性呢?审理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王某主观上以非法占 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客观上采取了将手机装入玩具包装盒的行为,也就是向超 市收银小姐隐瞒了手机在玩具盒中的真相,致使收银小姐误以为盒中装的是玩 具,只收取了玩具的价款,并向王某交付了手机这一财物,且数额较大,构成 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本案是 “诈术盗窃”,即犯罪嫌疑人利用诈术进行 盗窃。王某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客观上趁超市工作人员不备, 悄悄施了一个 “偷梁换柱”之计,采取秘密手段将手机从超市窃出,且数额较 大,构成盗窃罪。王某所采用的 “玩具与手机调换”这一手法,是为窃取行为 的事前准备,仅是作案的一种手段,不影响定性。 三、案析管见 笔者同 意第一种意见,理由如下: 盗窃罪和诈骗罪是我们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 两种侵犯公民财产的犯罪类型。通常情况下,诈骗罪和盗窃罪是比较容易分辨 的。但是现在的犯罪分子越来越狡诈,盗窃行为中经常伴有欺诈性,因为通过 欺诈可以掩盖盗窃行为,而欺诈行为中也经常伴有隐蔽性,因为不隐蔽,诈术 就会被揭穿。所以,一个案件里经常既有盗窃行为,又有诈骗行为,这就需要 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对诈骗罪和盗窃罪加以区分。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 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般来说,该罪的基本逻辑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 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 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可见,诈骗罪中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对诈骗行为人 来说,是用隐瞒事实真相或者虚构的事实来欺骗对方,使之上当;第二,对于 财物所有人来讲,则是对这种虚假的事实信以为真,似乎 “自觉自愿”地对其 财物做出处理。而财物所有人的这种所谓 “自觉自愿”进行处分财物的行为是 诈骗罪的本质特征。不难看出,诈骗罪本身含有一条因果关系的锁链,欺诈行 为是起因,错误认识则是衔接欺诈行为与处分行为的中介,处分行为是终极结 果。如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尚不足以让被害人对事实真相产生错误理解,被害 人自然不会做出损己利人的处分财产的行为。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 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在客 观方面的行为特征是秘密窃取, “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在客观上采取非暴力、 非胁迫且自认为不使财物所有人、持有人发现的方法,违反财物所有人或持有 人的意愿,将财物占有关系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人。这种窃取行为是排除被害 人对财物的占有支配和建立新的占有支配关系的过程,倘若只是破坏了被害人 对财物的占有支配关系而未能建立新的占有支配关系,便不是窃取行为。因此, 即使行为人在盗窃过程中,先采用了诈骗手段,使他人相信了某虚假事实,从 而陷入某种误解,甚至上当受骗,但只要财物所有人因某种原因未能自愿交出 财物,或者虽然交出财物但并非是处分该物,欺诈人为了继续得到财物,乘财 物的支配力一时松动而秘密窃取,就应视为盗窃而非诈骗。 张明楷教授认 为,取得财产的犯罪分为:违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财产的犯罪与基于被害人有瑕 疵的意志而取得财产的犯罪。盗窃罪属于前者;诈骗罪属于后者。由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