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琅琊台刻石书法鉴赏.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琅琊台刻石;琅琊台刻石;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丞相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到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宧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 琅琊台刻石;琅琊台刻石;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丞相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到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宧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