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_T 2601-2014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pdf

DB37_T 2601-2014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65. 020B 16DB37山 東东省地方标准DB37/T2601—2014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2014-09-05发布2014-10-05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 2601—201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商明清、金扬秀、杨勤民、徐鲁、常兆芝、张德满。I DB37/T 2601—2014小麦腥黑穗病疫情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腥黑穗病的疫情监测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小麦醒黑穗病的疫情监测。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 1疫情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境外新传入或境内新发现的潜在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2. 2调查在一个确定时间范围内,由官方实施旨在验证有害生物种群特征或哪种有害生物可能在某个地区发生的一个官方程序。2. 3为核查植物检疫状况而持续进行的一项官方活动。2. 4诊断发现并确定为某种有害生物的过程,即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鉴定过程。3监测准备收集当地小麦种植情况及小麦醒黑穗病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小麦腥黑穗病的疫情调查监测计划。4疫情监测4.1监测区域 DB37/T 2601—20144.1.1未发生区监测是否有小麦醒黑穗病发生。重点监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从疫情发生区调入麦种和商品粮的储藏、加工场所及其周围、运输沿线等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4.1.2发生区监测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主要监测多年种植小麦并有小麦醒黑穗病发生的地块和发生边缘区,掌握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4.2监测作物小麦。4.3监测工具剪刀、取样袋、手套、鞋套、小锻子、记号笔、标签纸、记录表、显微镜等,4.4监测时期小麦拔节期、孕穗抽穗至乳熟期。4.5监测方法4.5.1未发生区4.5.1.1访问调查向当地农技人员、农民、农资经销商等询间有关小麦胜黑穗病发生和危害情况,每个行政村询间调查3~5人。对询间过程中发现的病害发生可疑点,进行深入重点调查。4.5.1. 2踏查积的50%以上:同时随机取样观紧,发现可疑病害症状立即标记进行定点调查,4.5.1.3定点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对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4公项以下地块取1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4公项以上地块以面积大小确定20个~4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统计发病株率,并进行拍照、摄像等。4.5.2发生区4.5.2.1发生范围监测参照4.5.1方法进行访间调查、踏查和定点调查。4. 5.2. 2发生动态监测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小麦种植区开展疫情监测,每县定3个~5个调查区,分别在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各调查1次,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取样,4公颂以下地块取1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4公项以上地块取20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株,统计发病株率,并进行拍照、摄像等。2 DB37/T 2601—20145疫情诊断5.1现场诊断根据小麦腥黑穗病的田间危害症状进行现场诊断,详见附录A。5.2实验室鉴定现场诊断疑似为小麦醒黑穗病的,采集样品送实验室进行鉴定。6疫情报告且确认发现植物疫情,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投情。监测结果与记录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调查监测,详细记永各调查点结果,内容包括每次调查地点、时间、寄主植物名称、种子来源、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及调查人员等各种信息,并填入小麦醒黑穗病疫情监测调查记求表B.1(见附录B),连同照片、影像等其它资料妥善保存。8监测报告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逐级报送上级植物检疫机构,档案保存收集整理小麦黑穗病情监测调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料,建立档案,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3 DB37/T 2601—2014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腥黑穗病的危害症状及病原菌冬孢子形态特征A.1小麦腥黑穗病A.1.1俗称黑疽、灰包麦、乌麦、灰穗等,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的重要检疫性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传播快、危害重的毁灭性病害,主要破坏小麦的穗部,成熟后小麦颖赖壳张开,病粒内充满黑粉,即病原菌的冬孢子,极易破裂,严重影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后不仅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且病粒含有毒素三甲胺,对人畜有毒,病粒破裂后散发出有鱼味的气体,小麦腥黑穗病因此而得名。A.1.2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为小麦普通黑穗病,以区别于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contraversaKuhn)和小麦印度醒黑穗病(TilIetiaindicaMitra)。目前小麦矮醒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尚未在我国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我国常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