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儿童糖尿病.pptx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糖尿病讲者: 时间: 概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糖尿病又可分为:①I型糖尿病②II型糖尿病③青年成熟期发病型糖尿病④新生儿糖尿病 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造成,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①I型糖尿病 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岛素抵抗)所致,亦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②II型糖尿病 概念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β细胞功能缺陷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青年成熟期发病型糖尿病 概念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多为单基因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和成熟缺陷而致。新生儿糖尿病可分为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NDM)和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NDM)。其中TNDM在新生儿期后会自行缓解或消失,但约有半数患者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会再现。④新生儿糖尿病 概念继发性糖尿病大多由一些遗传综合征(如21-三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和Klinefelter综合征等)和内分泌疾病(如Cushing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所引起。98%的儿童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甚少,但近年来随儿童肥胖症的增多而有增加趋势。 概念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各国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也不相同。芬兰(发病率36/10万)、意大利的撒丁岛(发病率36.4/10万)儿童(0~14岁)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加拿大、瑞典、丹麦、美国和英国;韩国、日本及中国属低发病区,我国年发病率为1.04/10万。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世界的总趋势。4~6岁和10~14岁为1型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本节主要叙述1型糖尿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当90%以上的β细胞被破坏后,其残存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即不足以维持机体的生理需要,临床出现症状。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根据对同卵双胎的研究,1型糖尿病的患病一致性为50%,说明本病病因除遗传因素外还有环境因素作用,属多基因遗传病。通过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研究发现,HLA的D区II类抗原基因(位于6p21.3)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已证明与HLA-DR3和DR4的关联性特别显著。还有研究认为HLA-DQβ链上第57位非门冬氨酸及HLA-DQα链上第52位的精氨酸的存在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反之HLA-DQβ57位门冬氨酸和HLA-DQa52位非精氨酸则决定1型糖尿病的保护性。但遗传易感基因在不同种族间有一定的差别,提示与遗传多态性有关。1.遗传易感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化学毒物(如链尿菌素、四氧嘧啶等)、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牛乳中的α、β-酪蛋白、乳球蛋白等)有关,以上因素可能会激发易感性基因者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产生β细胞毒性作用,最后导致1型糖尿病。2.环境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约90%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断时血中出现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β细胞膜抗体(ICS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以及谷氨酸脱羧酶(GAD)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IRA)等多种抗体,并已证实这些抗体在补体和T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具有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新近证实,细胞免疫异常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源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2会促进初始型CD4+T细胞(TH0)向I型辅助性T(TH1)细胞转化,使其过度活化而产生TH1细胞类细胞因子,引起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损伤胰岛β细胞。3.自身免疫因素 病理生理胰岛β细胞被破坏,分泌胰岛素减少,而分泌胰高糖素的细胞和其他细胞则相对增生。人体有6种主要涉及能量代谢的激素:胰岛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其中唯有胰岛素是促进能量储存的激素,其余5种激素在饥饿状态下均可促进能量释放,称为反调节激素。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促进糖的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糖尿病患儿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如,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而反调节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增高,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作用,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造成

文档评论(0)

爱分享的达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