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传统医学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文化史的宝贵资产。它的许多精华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主要精髓
1.1 “爱众”与“爱商”、“宽猛相济”的职业追求
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医德提出“医乃仁术”,认为医术是爱人、救治性命的技术,医学是济世、拯救人类疾苦的科学。
医乃仁术首先强调仁爱救人。孔子说:“仁者爱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要求用医学“济群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是“爱人知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人命至重,贵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要求医家“志存救济”,“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医乃仁术第二强调平等待患。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韩愈在《原道》中对仁的定义是“博爱之谓仁”。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医德提出要平等待患。孙思邈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大医精诚》)。南宋医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要求医生“贫富用心皆一,贵贱施药无别”。明代名医龚廷贤也主张医家要“一存仁心,…博施济众”,强调“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万病回春·医家十要》)。
医乃仁术第三强调要以精湛的医术济世救人。传统医德认为医家要实现仁爱救人的济世愿望,就要有高超的医术,而高超医术的获得,必须要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龚廷贤在《回春录》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徐春甫的《古今医统》指出:“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孙思邈也认为,医术是广博深奥、“至精至微”的学问,“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大医精诚》)。在中医发展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医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勤求古训、精究方术,以精湛的医术,实现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崇高愿望。
医乃仁术还强调对待医术要审慎严谨、一丝不苟。孟子说:“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梁惠王上》)。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中也批评了“粗工凶凶”的草率医风,告诫医生对待医疗工作要本着对生命极端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
可见,传统医德一直将医业看成是济世救人的事业,行医是在“悬壶济世”,而不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追求济世的崇高理想和仅以行医为谋生之途,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职业追求,两者必然导致不同的职业情感、行医态度乃至医术水平。追求济世的职业理想在传统医学实践中成为医家精进医业、不倦求索的强大动力,因为“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以衣食记,则其知识自必囿于庸俗”(《临证指南医案》)。
1.2 “观己之心,观人之心”:“三己”,以己促医
传统医德认为,医家处理与患者的关系要注入浓浓的情感,对病家的疾苦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深切同情。孙思邈曾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大医精诚》)。元代朱丹溪诊治病人“虽雨载途,亦不为止”,并教育弟子“病人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字里行间洋溢着恻隐之心和深厚的情感。明代医家李天成说:“吾济于人者,若济吾母”。清代名医费伯雄也说:“我之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所以“易地而观则利自淡矣。利自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医粹精言》)。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样才会对患者深切同情、真诚关爱,从事医疗工作凭借良心、高度负责,才不会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损害患者利益。这正如清代名医喻昌所言:“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医门法律》)
1.3 不忘“一”“机”
受儒家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的深刻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以医济世而非以医谋利,形成重义轻利、廉洁行医的义利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对当时企盼权势、一心一意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他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他认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要求医者要不为名利所惑,不贪权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