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与藻毒素污染的关系.docxVIP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与藻毒素污染的关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与藻毒素污染的关系 赤潮在香港被称为“红潮”。除了破坏生态环境外,赤潮藻类毒素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生命。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发生于1998年春的香港和珠江口海域有史以来最大的赤潮,在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震惊了公众和各政府部门。为更好地了解香港和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机制,为建立当地赤潮的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香港及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及有害赤潮研究”支持下,本文第一作者为此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了一年的相关研究。本文将综合收集到的当地资料, 回顾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和藻毒素的历史及研究状况,通过代表赤潮藻种在该海域形成赤潮的最适环境条件,通过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以及不同营养盐、温度、盐度条件下微藻群落变化的过程,初步探讨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在香港和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本地区赤潮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更完善监测系统和有效治理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赤潮的三毒属性 赤潮通常是指一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水体中过度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其实,海水除了能变成红色,还会变为褐色、黄色、桔红色、绿色等。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中,约有300种能导致赤潮,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一般可分为3类,第1类是无毒的赤潮,这一类一般情况下可能不一定会引起海产养殖问题,但有些藻通过堵塞或钩刺对鱼鳃构成机械损伤,或藻死亡分解大量耗氧而引起水体缺氧,则可能导致鱼等海洋生物窒息死亡;第2类是对人类无毒,却对鱼及无脊椎动物致毒的赤潮,如有些藻能产生溶血素等毒性物质而致海洋鱼贝死亡;第3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赤潮,这类藻产生的藻毒素通过在贝类(鱼)体内累积,而使人类在食用时受到毒害。根据人类中毒症状,藻毒素可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和西加鱼毒等5种。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加剧了局部海洋环境的恶化,破坏了海产养殖业,并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2 赤潮发生概况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早在圣经上就有记载,近来的频繁发生一般认为主要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香港位于中国南海海岸和珠江口东侧,为赤潮高发区之一。 在香港, Morton首先报道了发生于1971年6月的夜光藻赤潮,随后环保署也开始发表一些相关的报告。1983年起,Lam等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赤潮的报道,他们指出在过去的12年间,香港近岸赤潮发生频率增加,鱼类死亡事件不断上升,1971年到1983年发生了约30次赤潮事件,其中12次引起了鱼类的大量死亡。因此,他们呼吁环保署、渔农处等部门应密切协作,使公众能意识到赤潮带来的后果,并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威胁。香港发生赤潮最多的海域是吐露港(Tolo Habour),1976年在此海域开始进行2周1次的赤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赤潮发生频率在80年代上升很快,1980~1982年共有11次,1983年有11次,而1984年上半年就有10次,直到8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对工农业及生活排污水采取了有效管理措施后,赤潮发生数量才明显下降。根据香港渔农处(AFD)在香港海域的监测结果,1980~1997年间香港赤潮的分布情况见表1,主要赤潮藻种和发生次数见表2。 从赤潮发生的地域分布看,当地主要的赤潮藻种—N.scintillans和G.polygramma,S.costatum,M.rubrum在香港海域形成赤潮的范围较广,而另外一些主要藻种如C.furca,P.triestinum,G.splendens,Thalassiosiraspp,P.sigmoidens,只在香港东北海域形成过赤潮。从赤潮发生时间方面看,N.scintillans大多在12月到4月形成赤潮,G.polygramma赤潮只在2~5月份发生,而S.costatum赤潮大多在5~9月份间。总的来说,74.4%的赤潮在香港东部海域吐露港(Tolo Habour)、大鹏湾(Mirs Bay)及牛尾海(Port Shelter)。70%的赤潮发生在12~5月份期间,7~11月份发生频率最低。 1998年3月中旬香港发生了特大赤潮,从东北海域向南、向西曼延,肆虐达一个月之久,渔民精心饲养的鱼成批死亡,多个海滩浴场被迫关闭。这次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赤潮造成了1 500多吨养殖鱼的损失,香港政府估计这次灾害损失至少8千万港币,养殖业宣称损失至少2亿5千万港币。引发这场灾害的是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HK-98)。这种藻能产生粘液,粘液堵塞鱼鳃而使鱼窒息而亡,90%接触了这种有害藻的鱼在30min内就死亡,这么快的死亡率很可能还有毒素在起作用。另有实验发现,赤潮发生时的浮游植物混合样品提取物能刺激鱼神经使鱼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