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织布厂明玉珍墓发掘简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织布厂明玉珍墓发掘简报 元末农民起义著名领导人之一明玉珍。1363年,他以重庆为都,建立了“大夏”政权,统治四川及其邻近地区。1366年,明玉珍逝世,其子明升继位。1371年,“大夏”为朱元璋统一。自1361年明玉珍在重庆称王,明氏父子割据四川十一年,在元末农民战争史和四川地方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明玉珍去世后,据《明史·明玉珍传》:“葬于江水之北”,但未载明墓葬的确切地点和规模。有关史学和文物工作者曾对此进行过查考,但未有结果。1982年3月30日,重庆织布厂扩建施工中发现一座古墓。次日上午,此墓椁盖被当场凿毁,内棺被撬散取出,随葬的金盏、银锭、丝织品等亦被取出。4月1日,在继续施工中又发现一块石碑的碑额及部分碑文。此时,我馆一位同志去现场,认为是一般清代墓葬,对出土的丝织品和葬具作出不予收存的错误处理,致使随葬的丝织品一度遭到流散和损坏。4月6日晚,石碑全部出土,完整无缺的碑文说明此墓为明玉珍之墓,号“叡陵”,从而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馆调集力量,一面抢救流散的出土物品,一面对此墓余存部分进行发掘。至4月18日,田野工作结束。 一、 宝盖山北东南角 明玉珍墓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洗布塘,重庆织布厂内,原江北县城内北部,宝盖山南麓,依山水之势,呈西北——东南向,131°。此墓背倚宝盖山,东临长江,南濒嘉陵,面两江之会,视野十分开阔,这种头枕山峦、脚踏两江的气势,可谓壮观。 二、 《玄宫之碑》石石墓 明玉珍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坑墓,墓坑东西长540、南北宽350厘米。坑的上部为砂土。坑体凿在砂岩上,岩层属侏罗系重庆统,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坑南壁深200、北壁深320厘米。未发现墓道。由于后期的建筑施工多次扰动,此墓封土情况已不得知。 墓坑填土从上向下依次分为九层: 第1层:五花土,厚50厘米。 第2层:粗木炭,厚10厘米。以直径约10厘米的圆木炭棒铺成。木炭用四川常见的青树烧成。 第3层:粘土卵石,厚20厘米。粘土经鉴定为水云母粘土。土中拌以许多鸡蛋大小的扁平卵石。 第4层:碎木炭,厚5厘米。 第5层:粘土卵石,厚50厘米。质同第3层。 第6层:碎木炭,亦厚5厘米,同第4层。 第7层:三合土,厚60厘米。主要成份是沙、石灰、煤渣、碎石,即现在俗称的“沙灰”,较坚硬。 第8层:胶质三合土,厚70厘米。该层坚硬紧密。比第7层减少了碎石,增加了稻草和少量胶质。稻草长3—10厘米不等,作草筋用,以增加三合土的抗拉强度,出土时稻草韧性尚好。经显微化学分析,该层中少量的胶状物质呈分散分布①。 第9层:粗木炭,厚10厘米。同第2层。 总观坑内填土,紧裹椁身的两层三合土起坚固、护卫棺椁和防水作用,上下四层木炭,为防潮吸水所设,两层粘土卵石厚70厘米,可起封闭墓坑、防水、防盗铲探挖的作用。坑内填土较好地保护了棺椁。 该墓葬具一棺一椁,出土时完好(图一)。椁用香榧木制成,木质耐腐,出土时仍有香气。椁口窄底宽,前小后大,通长360、高136、宽135厘米。椁口与盖板作子母榫扣合,另加铁钉固定;壁板之间、壁板与底板之间用木楔暗榫拼合。左右壁板用整木制作,略呈内弧形,两端厚8、中厚10、长302厘米。前后壁板插入左右壁板两端的凹槽内。前壁板厚10、高108、宽107厘米,后壁板厚10、高97、宽95厘米。底板平整,长284、厚7.5、前宽110、后宽127厘米。盖板横截面呈弧形,其厚度从前往后由8渐增至13厘米;其长354、前宽105、后宽115匣米。盖板与左右壁的后端雕成莲瓣状。左右壁的外侧各有两个直径为10厘米的铁环,供移动棺椁时系绳承重。椁表髹饰朱砂红漆。 椁内置柏木棺一具,其形与椁相似,通长270、高86、宽88厘米。棺板之间用木楔暗榫衔接,缝口用生漆、麻布条粘合(图二),四周加铁钉固定。盖板前厚6.5、后厚10厘米,其余棺板厚5.6厘米。棺下有矩形框架式棺座一架,长266、宽90、厚6.5厘米。框架木条宽1 1、厚6.5厘米。棺座下有三根垫木,垫于椁内底板上。垫木宽8、厚6.5、长分别为90、96、102厘米。 墓坑内,在椁后36厘米处有一长方形小石坑,长47、宽41、深25厘米,用以竖“玄宫之碑”。碑用一块青砂石凿成,通高145、宽57、厚23.5厘米,其中下榫长21、宽39厘米。碑首作抹角状,额篆“玄宫之碑”四字,字径7厘米。其左右各刻一阴线盘龙,右侧的龙出土时受到损坏。碑文楷书,共24行,1004字,正文每行47字,字径1.9厘米。紧贴碑文,有一方护碑石与碑并立且同埋于碑坑,其大小、厚度与碑同(图三)。 由于棺椁为现场群众撬开,给有关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据在场人员一致反映,椁内有积水、淤泥;棺上复盖青龙袍一件、铭旌一件、幡画一幅;棺椁间有整匹丝织物;开棺后未见骸骨毛发和冠履裤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 埋葬 明玉珍墓规模不大,随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