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平革家服饰蜡染艺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黄平革家服饰蜡染艺术 一、 黄平革家民族服饰艺术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这个家族(发音为“ge”,该家族在该词库中没有这样的词)的名字叫“歌歌”。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黄平、七里和关岭三地。革家人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共筑成为迥异于他族的独特文化。 贵州黄平县的“黄平型”服饰蜡染艺术是革家人颇为擅长的民族服饰工艺,更是中国蜡染工艺技术及其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文献可以佐证革家人服饰蜡染的悠久历史。清代《清平县志》载:“革兜分红白二色,妇人髻高重重,缠以花带,红则红花(刺绣),白则白桦(蜡染)。” 贵州黄平革家服饰蜡染艺术有其族群特定的人文地理背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显性的民族文化特征来看,革家人表现得最出色的正是风格鲜明而无所不在的蜡染,蜡染不但成为革家的鲜明标志,同时也成为凝聚这一族群的荣誉象征。”是以,黄平革家的服饰蜡染在族群文化的诸事项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载荷着记载族群历史的重任得以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特点的重要标志。 望坝村地处黄平县重安江畔金凤山麓,尽管其革家服饰蜡染工艺流程与贵州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蜡染工艺流程颇为接近,但隐藏在工艺流程中的某些细节显现出其有别于它类。 二、 木柄蜡刀、蜡锅和蜡染 黄平望坝村革家人的蜡染工具主要有蜡刀和蜡锅,使用的材料包括蜡和布等。1.蜡刀 黄平望坝革家服饰蜡染的绘制工具与丹寨、织金等地的苗族妇女所用的毛笔、竹签等不同,而是用铜制作的蜡刀。 铜刀片由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刀片与刀片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约1-2毫米),以易于蘸蓄蜂蜡。(图1)蜡刀的刀片越多,画出的线条就越粗,但铜质刀片的薄厚也决定了线条的粗细,所以即便是一个铜刀片组成的蜡刀,由于铜簧片的厚薄不同,画出的线条粗细也不相同。刀片的一端缚在木柄上,通常木柄长有7-10cm不等。一般而言,每个妇女都有十多把蜡刀,但是常用的只有三把。(图2) 2.蜡锅 蜡锅用来煮蜡,使蜡熔化成蜡液并保持合适的温度,以方便使用。如图3是望坝村妇女主任王秀英使用的蜡锅,就是普通家用的搪瓷盆。画蜡前王秀英将装有蜡块的瓷碗坐在铺好稻草的搪瓷盆里,加热化蜡的方法是点燃盆中的稻草。待稻草点着后,蜡块融化成蜡液,便将火熄灭。 3.蜡 蜡是蜡染工艺的主要防染剂,也有用与蜡质相近的松脂、枫液以及其他树木的汁液作为防染剂。目前常用的蜡分为蜂蜡(即蜜蜡)、木蜡、虫蜡等天然蜡以及石蜡等化学蜡。望坝革家服饰蜡染工艺采用的防染剂主要是蜂蜡,有时也掺和一些白蜡。 4.布 三、 预处理后煮除蜡质技术 3.浸染与去蜡 将点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需浸泡五六天。浸泡后取出晾干后再浸泡数次,便染成深蓝色。连续反复上述技术处理十多次后,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即可煮去蜡质。这样,经过漂洗后染出来的布,未点蜡花的地方是蓝色底,点过蜡花的地方即是白花图案。(图5) 四、 以开拓精神,树立并树立了丰富的设计要素 革家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政府暂时将革家归为苗族的一支,在居民身份证的民族身份中可以填写为“家人”。但笔者在对黄平县重兴乡望坝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人并不认同政府的民族划分结果,认为自己是有别于苗族的一个独立民族。 族群认同的标志是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家的族群成员为了证明本族群的存在,往往会使用一些文化符号,“使同一族群的人感到彼此是自己人”。他们把从内部构建独特文化表征的方式作为维持族群内聚力的有效手段,从而控塑着自己的族群认同,而服饰蜡染带来的共同记忆对族群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饰蜡染艺术是传递家文化的主要机制之一,黄平家人的历史除了在古歌古词中有所流传外,余下的则主要依靠蜡染、刺绣和银饰的方式记录在服饰上。在某种程度上家服饰蜡染是以符号的形式象征族群性,因此可称得上是维系族群认同的基础。家人的传统观念使服饰蜡染在族群认同中的作用得以保持,并且在妇女们那里坚定不移地得到执行。因此在维系民族身份方面,家女性们所制作的承载家服饰文化的蜡染艺术,在历史和现实中充当了族群外显的一种族群符号,对内认同、对外认异。尽管望坝家人与南方其他地区的苗族一样都制作服饰蜡染,但在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中,为了避免被同化,只有通过不同的蜡染形态及图案,发展自己的文化特征,以强化其族群意识。 望坝家妇女们个个都是制作蜡染的能手,她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这些图案的题材与纹样构成,成为有别于苗族及其他民族服饰蜡染的特色之一。除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自然纹样外,太阳、弓箭等族群图腾崇拜,龙、凤等民间信仰,家传说中的城堡等神话或民间传说,更是他们乐于表现且世代传袭的重要题材。 图6为已婚有育妇女的蜡染头帕。佩戴时先挽发髻于前额上端,发髻高约4寸,呈锥型,外面用蚕丝编织的网罩住,发髻后插银簪,再戴上去掉红缨穗盖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