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乡村社会的农业祭祀活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乡村社会的农业祭祀活动 在唐代的乡村社会中,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郊区,还是在偏远的山区村,农村居民的生活总是与各种祭祀活动和对上帝的崇拜密切相关。“梁国三郎威德尊, 女巫箫鼓走乡村。”这是刘禹锡在《梁国祠》卷365, 4129中记载的一个当地民众抬着神像, 敲锣打鼓游走乡间祭祀的画面, 充分表现了乡村生活与世俗信仰的密切关系。出于民间祭祀活动的需要, 唐代文人在闲暇之余有为乡人做迎神词的习惯。刘禹锡被贬朗州做司马期间曾写了大量的迎神词以供迎神之用。因此, 在武陵的乡间流行的迎神之曲多出自刘禹锡的笔下。面对这种社会风气, 有的官吏对此颇有微词, 甚至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来移风易俗。比如陈子昂就曾提出非常激烈的对付手段, “巫鬼淫祀, 诳惑良人者, 禁杀之”卷213, 2151。但是, 却改变不了整个社会崇信神灵的风气。 这种充满想象观念的祭祀活动深刻凸现了唐代乡村社会祭祀活动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史料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唐代民间社会祭祀活动的两大特点:首先, 唐代乡村祭祀仪式不但是前代乡民祭祀生活的继承, 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并产生一些新的祭祀对象, 这些对后世乡民的生活均产生重大影响, 乃至在今天的某些地区仍保留这种文化的遗存;其次, 在唐代乡村祭祀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 诸如节日祭祀程序的确定和固定, 乡民祭祀对象的变化和继承等等。以往学者的研究多从文学领域探讨祭祀活动的风俗, 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经济背景。下面逐一探讨之。 一、 祭祀活动的多样性 唐代民间社会的敬神活动一般以基层的社会组织村、乡、城为单位, 挑选吉日、敲锣打鼓, 进行盛况非常的祭祀迎神活动。纵观唐代乡村的民众祭祀活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 唐代乡村社会的民间迎神、送神祭祀活动并未完全程序化、固定化, 而是采取了方便易行、灵活多变的祭祀仪式和程序。 祭祀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但是祭祀活动开始之前要向神灵敬酒、焚香, 拜祭木人卷126, 1278。程序相对复杂的迎神仪式中有鼓乐进行伴奏, 且迎神活动需巫师吟唱迎神曲、舞迎神之舞。王维在《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迎神》卷21, 269中对乡民祈晴活动有过细致的描写, 迎神的巫师在摆放斋宴的门堂前边舞边歌, 祭祀完毕, 大雨骤停。除此之外, 据考证, 从唐代始, 纸钱在乡村迎神祭祀活动中开始使用卷739 , 8434,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总体来看, 唐代乡村的祭祀活动并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但焚香、祭神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这些迎神祭祀活动反映了农业神在普通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 民众迎神祭祀地点呈地域性差异。 唐代民间祭祀地点也因不同的地域而各具特色。有的把祭祀活动举行在田间地头, 当庄稼初长成或快要成熟时, 农人在田间举行简单的祭祀社神活动, 祈求神仙保佑获得丰收;有的乡村祭祀活动举行在庙宇附近, 举行在庙宇附近的祭祀活动一般都较为隆重, 祭祀举行的时间较久, 有诗为证:“日落风生庙门外, 几人连蹋竹歌还”卷359, 4057;有的祭祀活动则在城隍庙举行卷332, 3701。 而江河流域的居民举行迎神祭祀活动的场所多在水上、水边。江河之上的赛神活动也非常精彩, 除了有锣鼓相助之外, 还可以看到水面上五彩缤纷的舟船与之互相呼应, “铜鼓赛神来, 满庭幡盖裴回”卷891, 10066。 第三, 祭祀活动举行的时间多样化。 祭祀时间的差异与各地不同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 有的祭祀活动举行在春暖花开的二月卷436, 4841, 有的则举行在新年卷577, 6708;有的祭祀活动举行在稻田成熟、收获的季节, 这时的乡民生活繁忙而热闹, 为了迎接丰收, 家家户户忙迎神。地处偏远山区的猎人, 打猎完毕有先祭祀山神的风俗。祭祀完毕, 猎人方能聚餐。卷154, 1107。 南方渔民出海归来, 岸上亲人有祀神接风的习俗卷530, 6062;更有甚者, 有的祭祀活动举行在夜间, 皇甫冉一次送友远行, 就发现当地居然夜间迎神卷250, 2816。 第四, 祭祀的神灵众多。 唐代乡民祭祀的神灵众多。有掌管来年丰收的土地神卷249, 2798; 有掌管一方平安的水神。耿津、张籍、白居易等都曾作诗描写祭祀水神的情景, 《全唐诗》中有大量描写民间祭祀水神风俗的诗篇。此外, 还有社神、门神, 等等。在偏远山区, 乡村民众还祭祀“神通广大”的山川神。在唐代, 民众已有祭祀当代人物的传统。幽州乡民供奉的石巨曾是民间的一位神异之士, 曾为长史李怀仙祈雨穰旱, 李怀仙花巨资为其立庙, “岁时享祀焉”卷40, 151。弋阳郡民众供奉的黑水将军原是一溺水亡者, 因有秉仁义之心而被乡民立祠河上, 水旱灾沴, 祷之皆应。于是, 乡民每年都祭祀他, 希望得到保护卷312, 2471。 民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