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汾上惊秋》翻译
《汾上惊秋》翻译 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学问和文法,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汾上惊秋》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汾上惊秋》是唐代诗人苏颋的作品。此诗写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的感慨,也反映了汾上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全诗虽仅二十字,但字字勾连古今,意境含蓄,气象幽远,颇有历史沧桑之感。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行闻。 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其次大支流。 ⑵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根据题目的标示,这首五言绝句也许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之类的感慨。它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 汾水在今山西省。这诗所说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这河、汾沿岸,便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有个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宴赋诗,作《秋风辞》。 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旧历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下令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颋其时正在礼部尚书任上,当也从驾参与了这个祭祀盛典。苏颋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玄宗器重。也许就在从驾祭祀后土之后,突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他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这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明瞭上述背景,就较易切实地理解这诗所蕴含的简单心情,也可以体会诗人所以实行这种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的用意。前二句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示意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令人不难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像,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睬。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动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受而被震动。 就字面意思看,好像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简单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示意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行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哀痛。这就清晰地表明白前二句所蕴含的简单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读者从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觉到诗人有寄予,有忧虑,有感伤;但毕竟为什么,是难以准确确定的。他采纳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事的阅历,熟识历史的学问,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像,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模糊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晰,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心情。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睬。 白话译文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相传汉武帝在其地获黄帝所铸宝鼎,因祀后土,并渡汾水饮宴赋诗,作《秋风辞》。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听张说之言,谓汾阳有汉后土祠,其礼久废,应修复祭祀。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二月在汾阴祀后土,诗人从行并写了《祭汾阴乐章》。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史。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简介 苏颋(670727 ),唐代诗人。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