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VIP

王朔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朔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学的单一僵化发展模式后,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趋势,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当时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无论从作品的思想上还是作品的文学样式和模式上, 都展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显著不同的特点。新时期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格局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文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单一格局而变为多样发展,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诸多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王朔的出现曾经备受关注, 一度引起文坛的热议。本文从王朔作品的思想、作品的语言特点、关于王朔的争议等方面对王朔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以探讨王朔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地位和作用。 一、 王朔与文艺专家的对抗 王朔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8年) , 成名于80年代初, 曾有过一段在北海舰队服役的生活。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 (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 , 1983年辞职, 从事写作。1984年处女作中篇《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 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创作22部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 约一百六十万字, 并创作了数十部电视剧, 其中《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被人熟知。 但是, 王朔的小说一问世, 便遭到文艺评论界、学术界、教育界一些人士的非议, 甚至被指为“媚俗文学”、“痞子文学”, 不能登大雅之堂。随即引起王朔与众多评论界人士的论战。王朔并非正规文学科班出身, 相当于自学成才, 他的这一特殊经历决定了他反文化精英的姿态。 从王朔初期的言情小说《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到后来的调侃小说《顽主》、《一点正经没有》, 在他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一些玩世不恭、没有信仰、极端个人的人物, 他们是反叛传统、不参与建设的颓废的一群人。 (一) 边缘人、残余人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如实剖析自己:“我不喜欢晴朗的早晨, 看到成千上万人兴冲冲地去上班、上学, 我就感到形孤影单。白天我没什么事可干, 也没什么人等我, 我的朋友们都在睡觉……”除《顽主》里的于观外, 他们活在自己的黑洞里, 很少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王朔作品中的主角们既有不能进入社会的嫉恨又有逃避社会的蔑视, 所以他们注定是“边缘人”、“多余人”。《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里的张明, 《浮出海面》里的石岜, 《橡皮人》里的“我”, 《顽主》里的于观、杨重、马青等人, 他们对秩序规范不屑一顾, 嘲笑那些循规蹈矩的凡夫俗子。他们敲诈勒索、倒买倒卖, 甚至还有“三T”公司 (替人排忧, 替人解难, 替人受过) 。他们在信仰危机的浊流中独往独行, 体现着一种反价值的极端个人化的“顽主”哲学, 他们不负任何社会责任, 不受任何社会约束。 (二) 消极的个人主义 在王朔的小说中, “顽主”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意义。他们放荡不羁如脱缰的野马, 向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秩序挑战。他们失却了人生的信仰, 也失却了生活的目标, 困惑和茫然。他们享乐人生、亵渎神圣、戏谑社会、调侃他人, 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顽主”们极端个人主义。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 他们为了钱无所不为。“我们种种的不顺和烦恼, 归根结底为一个穷字。为挖这个穷根, 我什么都不吝, 就是搭上一切也在所不惜……”石岜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观说:“我们可以忍受种种不便并安适自得, 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玩意儿……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 我们宁愿安静地等到地老天荒……”这段话从某种角度揭示了顽主真实的生活心态。在这种心态下, 一面是与世无争, 一面是及时行乐。 二、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 反讽性的运用 王朔是个英雄的幻想者和逃逸者, 聚集在王朔作品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城市流浪汉, 他们混迹于城市的白天和黑夜, 酗酒、赌博、诈骗, 无恶不作。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秩序可言, 展现出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但是在他许多作品中, 我们又不难发现, 这些人物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黑道人物, 甚至同黑社会相差甚远, 他们大都出身与干部家庭, 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良好的教育痕迹, 这从他们出口成章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来自京城的一些“大院”, 即我们通常说的“干部子弟”。 在《许爷》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并没有把他看成对等的朋友, 不管他多么无愧。原因很简单, 也很令人惭愧 (现在我有勇气承认了) , 他的父亲是个司机。”在那个连住房都按军阶高低划分得一清二楚的大院内, 一个司机及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然而“文化大革命”无情地颠覆了这个传统的等级社会, 他们初尝了“家道中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