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班玛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防治.docxVIP

青海省班玛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防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省班玛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人类感染的慢性传染病。母牛生病后,有流产、子宫炎、畸形和并发症。公猪生病后,有睾丸炎和附射炎。此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体健康,国家把布病列入指令性重点防治的地方性传染病。班玛县的布病防治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70年代正式开展牛羊布病免疫工作,8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考核阶段。40多年来,班玛县积极开展以畜间免疫为主,人间查、防、治等为辅的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布病的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川色达县草场概况 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东北与久治县为界,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毗邻,西北与青海省达日、四川色达县为界,西南与四川壤塘县接壤,全县海拔在2600~4200 m,年降雨量为772.9 mm,年均气温0.7℃,最高22℃,最低-32℃,全县总面积62.95 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4.52 hm2。截止2005年初,全县存栏各类牲畜303545头(只、匹),其中:马9716匹,牛221749头,羊38522只。 2 牛、羊布病的防治 班玛县畜间布病防治工作是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兽医人员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几十年的防治,疫情逐年减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得到控制,自1973年~1990年,共对班玛县的1059706头/只牛羊进行了布病的人工免疫,对有效控制畜间布病起到了巨大作用。1992年~1994年连续3年班玛县积极开展了牛、羊布病监测工作,3年共血清学检验牛2038头,检出阳性牛11头,阳性率为0.54%;羊1070只,检出阳性羊5只,阳性率为0.46%;3年收集牛、羊流产胎儿223例,其中牛165头、羊58只,未分离出布氏杆菌。 3 石炭酸盐水初支 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被检血清采自全县八乡一镇32个村的牛羊。试验方法和制定标准按农业部颁布的操作规程和判定标准进行。 操作方法: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笫1管加入0.5%石炭酸生理盐水2.3 ml,第2管不加,以后各管各加0.5 ml。另取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 ml加于第1管内,吹打3~4次,混匀后吸混匀液加入第2和第3管各0.5 ml,第3管吹打混匀后吸取0.5 ml加入第4管,混匀后吸取0.5 ml加入第5管,混匀后吸取0.5 ml弃去。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试管凝集抗原作1∶20稀释,于第2至第5管各加0.5 ml,第1管不加抗原,留作血清对照。 4 免疫注射对布病的控制作用 20世纪60年代对班玛县7个乡镇21个村开展了牛羊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应用变态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等方法,共抽检牛4332头,检出阳性633头,平均阳性率为14.61%;抽检羊6495只,检出阳性1603只,阳性率为24.68%,这是第一阶段。1970年~1990年为第二阶段,70年代以后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用19号菌苗进行免疫注射,对控制畜间布病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79年免疫牛115710头,免疫率为62.03%,免疫羊50223只,免疫率65.02%。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加快布病防治工作进程,尽快达到“控制区”标准,在调查和掌握疫情分布的基础上,开始对全县牛羊进行有计划的预防免疫,初期大部分地区采用气雾免疫的方法,以后为了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适应牧区实行承包责任制和牲畜分户饲养的新形势,改气雾免疫为注射免疫,有效控制了布病的传播与流行。1986年免疫牛131808头,免疫率为65.5%;免疫羊60119只,免疫率62.21%,阳性率由60年代的24.68%,下降到90年代的1.37%,下降了23.31%。牛用猪型Ⅱ号苗进行注射和口服免疫,累计免疫86339头次,平均免疫密度为83.3%,1989年以后对全县十乡推广对幼牛进行基础免疫,累计免疫幼牛22998头,平均密度为58%,1990年~1991年又进行了二次强化免疫。1992年~1994年连续3年青海县积极开展了牛、羊布病监测工作,3年共检牛2038头,检出阳性牛11只,阳性率为0.54%;羊1070只,检出阳性羊5只,阳性率为0.46%。 5 调查问卷及结果 经过几十年以基础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基本控制了牛羊布病流行。1992年果洛州牧科所对班玛县羊布病防治进行了摸底考核,结果如下:①血清学检查:在全县抽检周岁以下羔羊1070只,检出阳性5只,阳性率为0.46%;全县抽检幼年牛2038头,检出阳性11只,阳性率为0.54%;与1966年相比,阳性率分别下降了24.22%和14.08%。②细菌学检验:全县收集羊流产胎儿100例,经检验全部为阴性,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94年对牛羊布病防治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①全县收集羊流产胎儿58例,经过细菌学检验全部为阴性。②全县收集牛流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