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质疑与探究: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
作 者:
余党绪
作者简介:
余党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127)。
原发信息:
《 中学语文教学》(京)2020年第20207期 第14-18页
内容提要:
共鸣与冲突是阅读中的两种状态,若不能突破其表象,我们只能不断地重复作者,重复自己,难以实现观念更新与认知升级的阅读效能。在阅读过程中,理性的质疑与探究才能让我们突破作者,超越自我,最终达成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目的。
关 键 词:
共鸣与冲突/ 质疑与探究/ 批判
期刊名称: 《 初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1年01期
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看,阅读的状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可谓之“共鸣”;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隔,情意相违,则谓之“冲突”。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推崇前者。在阅读中,尤其在经典名著的阅读中,读者常常处在从属的、被动的位置,作为模仿者、体悟者和练习者而存在,而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文本融为一体。相反,隔膜或冲突往往被认为是低效的甚至无益的。相应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强调移情与沉浸,而忽略理性的质疑与探究。
但事实上,共鸣与冲突只是阅读中的两种状态,本身并无积极与消极之别。共鸣可能是作者的精神缺陷正好迎合了读者的某些不足,而冲突则可能源于读者的偏见妨碍了他与作者的沟通。共鸣与冲突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能达成此结果的,是对共鸣与冲突的反思。在质疑与探究中,我们才能澄清文本,认识自我,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不妨以图示来表达:
一般说来,写作者(尤其是文学写作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张扬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无论他有没有明确意识到,他骨子里都会有一种操控读者的欲念,希望读者爱他之所爱,恨他之所恨。事实上,越是高明的写作者(这样的写作者未必伟大),其心理操控与精神诱导的技艺可能越是娴熟和有效;只有那些拥有强大精神信念与辨别能力的读者,才能保持独立质疑和平等对话的姿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认为,阅读本质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较量。
《水浒传》的魅力是公认的,施耐庵当属操控读者心理的高手。小说又汲取了民间故事、说话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使之更具有了抓眼球、撄人心的魅力。毋庸讳言,在说话这种消费性的艺术表演中,对观众的迎合、诱导与操控是不可避免的。
《水浒传》意在塑造一个忠义无双的英雄群体,但由于作者自身的价值系统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个主观意图并不总能在文本中得以实现。如果能保持理性的质疑态度,或可发现其中的诸多缝隙与悖谬。遗憾的是,由于作者非同寻常的心理操控能力,多数读者在如痴如醉的阅读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丧失了与作者对话的能力,最终沦为作者的傀儡。我在《水浒传》的教学中,发现能够抗拒施耐庵的语言魅力与操控技能的学生并不算多。比如对武松的认识。
施耐庵对武松的偏爱与体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在金圣叹的评点本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金圣叹称赞武松是“天人”“第一人”,赞叹他“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1]。武松不仅功夫了得,人品一流,个性也是爽朗可爱。即以喝酒论,武松也与众不同。他嗜酒如命,又酒量惊人;别人喝醉了烂醉如泥,武松却是“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让读者惊为天人。更让人着迷的,还是他的品行——在“武松杀嫂”一节,其忠义智勇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武松为人,光明磊落,恪守人伦之道,谨遵叔嫂之分;武松做事,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先去寻找物证人证,再去官府告状,最后手刃仇人。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将他与林冲区分开来;先诉诸法律而非拳头,将他与鲁智深区分开来;复仇之后主动自首,又将他与宋江区分开来——以“孝义”著称的宋江在误杀了阎婆惜之后,仓皇逃命,留下孤苦的老父亲给他收拾烂摊子。
正是在作者的悉心“栽培”下,武松的英雄形象逐渐确立起来。这是读者与作者不断共情与共鸣的过程。其实,面对杀人放火这种天理不容的事情,任何有底线的人都会产生近乎本能的疑虑与憎恶,只是因为作者在道德上和情感上为武松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辩护”,为武松的道义提供了诸多看起来可靠的“担保”,读者才心安理得地站在了武松一边。于是,武松一路酣畅淋漓地杀下去,读者也一路酣畅淋漓地快活着。
共情与共鸣的畅快感,抑制了质疑与探究的挫折感,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很多人所理解的阅读快乐不过如此。或许这是写作者梦想的境界,换个角度看,未必不是读者的悲哀。
如果写作者在美德与知识上真的完美无缺,这种操控倒也造福了读者。经典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崇敬与迷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典在道德与文化资源上的公信力。但即使是经典和名著,也有着难以摆脱的缺陷,因为任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教学设计合集.docx
- HJ 179-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docx VIP
- 科普讲解服务规范.docx VIP
- 镀铝镁锌板技术规范new.doc VIP
- 員工绩效考核表格.doc VIP
- 2025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VIP
- 13工地渣土运输及车辆出门清洗保障措施.docx VIP
- 物业公司简介PPT汇报课件.pptx VIP
- 2025-2030年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培训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docx VIP
- 新解读《GB_T 43395 - 2023线下科普活动基本要求》最新解读.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