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132-2023 虉草农地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ocxVIP

DB5305T 132-2023 虉草农地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 65.020 B 15 DB5305 保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T 132—2023 虉草农地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23- 08- 20 发布 2023- 09 -01 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05/T 132—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隆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龙陵县龙新乡农科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修安、许薇、杨磊、王磊、杨明彬、黄碧芬、杨源丽、杨桂芳、杨春玲、邵 革贤、邓琳、谢飞、尹鹏熙、罗薇、尹晓青、杨京波、李佳蓉、于卓立、刘艳春、余保芹。 I DB5305/T 132—2023 虉草农地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虉草农地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和策略、主要防治措施等。 本文件适用于保山市虉草防治。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HJ/T 80 有机食品技术规范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虉草 虉草为禾本科(Gramineae)虉草属(Phalaris) 一年生杂草,包含奇异虉草 (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Retz.),原产于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泛热带地区,20世纪70 年代随麦类引种传入中国,目前主要在中国的云南省温带地区发生危害。 潜在发生区 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满足虉草生长、繁殖并可维持一定种群规模,但虉草尚未发生的生态区域。 扩散区 虉草已经定殖,种群呈蔓延趋势的区域。 危害区 虉草已经定殖,发生种群数量大,并造成危害的区域。 1 DB5305/T 132—2023 虉草的特征特性 虉草主要危害小春作物,麦类最为严重,产量损失最高可达50%以上。 奇异虉草 地上茎直立,基部屈曲,株高30 cm~160 cm;叶片线形,先端渐尖,长10 cm~20 cm,宽3 mm~9 mm,叶面积6 cm2~30 cm2,叶舌长2 mm~4 mm,膜质,截头形;圆锥花序紧密,长2 cm~9 cm;小穗有 7-12个簇生,种子从顶部至端部逐渐成熟并和颖壳从上至下同时逐步脱落;颖果椭圆形,深褐色,光滑, 长2 mm~4 mm,千粒重1.4 g~1.8 g。 小子虉草 地上茎直立,基部屈曲,株高40 cm~180 cm;叶片线形,先端渐尖,长10 cm~30 cm,宽4 mm~ 20 mm,叶面积8 cm2~40 cm2,叶舌长2 mm~5 mm,膜质,圆形;圆锥花序紧密,有时稍扩散,长3 cm~ 10 cm;小穗有10~20个簇生,成熟后从上至下种子从颖壳中逐步脱落,但颖壳留于穗上;颖果椭圆形, 深褐色,光滑,长3 mm~10 mm,千粒重2.3 g~2.7 g。 麦田防治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监测预警,防止扩散;及时灭除,控制增长。 防治策略 潜在发生区 采用监测预警的策略,根据虉草的传播途径、入侵生境特点、生态适应性,建立监测点,定期监测 巡查,及早发现,及时通报,尽快灭除,避免虉草侵入,防止虉草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 扩散区措施 清除 在虉草零星发生区以及不适宜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区域,采取人工清除;在虉草发生成片区域,以 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清除等措施,人工清除的虉草植株作为饲草或集中销毁,化学防治时注意保护 非靶标植物。 阻断 在虉草分布区边缘区域建立 200 m 以上宽度的隔离阻截带;在隔离阻截带内,组织巡查人员定期监测巡查,一旦发现虉草,应及时组织灭除。 危害区 综合采用物理、化学、农业等防治措施,减少或控制虉草种群数量增长。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 2 DB5305/T 132—2023 对零星发生或不适宜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田(地),在虉草生长旺盛期、开花结实前,选择晴天, 人工拔除虉草。虉草拔出后可作为青饲料使用,不可散置地面,防止复发、传播。对成片发生的虉草, 采取机械或人工清除。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 药剂使用应符合 GB 12475 的规定。 施药期以虉草 3~5 叶期,麦苗三叶一心为最佳,选用 5%唑啉草脂乳油 500~600 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