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县抗旱找水工作中储水构造的空间特征.docxVIP

广西隆安县抗旱找水工作中储水构造的空间特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隆安县抗旱找水工作中储水构造的空间特征 1 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定井 中国西南部岩质区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洞穴、管道和裂缝中。由于溶解发育的不均匀性(沈照理等人,1985)及其平坦部分的污泥,登水区居民的饮用水明显不足。岩溶地区供水勘探孔成功率较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王宇等,2006)。究其原因,除了其本身勘查难度大外,应与物探技术方法的选择、水文地质与物探工作脱节息息相关。 90年代初期,岩溶地区找水主要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法、联合剖面法、α杯法、电测深法、激发极化法等。受找水技术方法及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等多因素限制,定井成功率约30%(陈伟海等,2001)。目前,除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又增加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法(张致付等,2003)、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其中,音频大地电场法和(或)α杯法、联合剖面法用于确定储水构造的平面位置;直流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等用于详细刻画储水构造的空间发育特征;激发极化法和核磁共振法用于判断储水构造的富水性(李淑莹等,1988;潘玉玲等,2000;朱庆俊等,2001;武毅等,2002;杨湘生,2002;李金铭,2004;郭韶华, 2005)。工作中针对岩溶水的赋存条件、地形条件等,基于有效性和经济性的目的常选择不同物探方法的组合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成井率,基本达到了70%,但是工作周期长,成本高。 2010年春季,按照国土资源部抗旱找水打井指挥部统一部署,广西隆安抗旱找水工作组在隆安县的丁当镇和屏山乡14个村屯开展了找水打井工作,以解决隆安县旱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工作中,采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形地貌、岩性、落水洞及泉点的分布等)确定找水靶区,进而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刻画储水构造的空间特征、确定井位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至两天定井一眼)和成井率。抗旱工作共施工15眼钻孔,成井14眼,成井率达到93.3%(朱庆俊等,2011)。 本文以丁当镇红阳村板久屯定井工作为例,说明抗旱找水工作模式的具体应用及通过电性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判别储水构造中泥质充填问题(吴英隆,1990)。 2 该地区的水文条件 2.1 露地层与构造 广西隆安县地处桂西南岩溶山地,右江自西北而入,东南而出,斜贯全境。地貌以丘陵和喀斯特为主,右江谷地及开阔地带形成的小平原,其地势为东北、西及西南部向中部右江河谷逐步倾斜。 出露地层以泥盆系-三叠系为主,碳酸盐岩涵盖了全县的绝大部分面积。构造形迹表现为纬向构造体系主导全区,多种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经向构造、山字型构造)复合的特征。参见图1。 构造对地形地貌具有明显地控制作用:北西向构造断裂带形成北西-南东向右江河谷平原;东北部的经向构造,产生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裂面(北东向为主),控制了条形谷地及山地呈北东方向有规律地平行延伸;纬向构造形迹起主导作用的西部及西南部,由于产生北东向和北西向“X”断裂和节理面,构成棋盘式格局组合的谷地、洼地和山体排列(钟孝先等,1978;张永信,1993)。 2.2 裂构造对地下水富水性的影响 断裂构造控制着本区岩溶的发育,也控制了地下水的赋存与运移(胡海涛等,1980)。岩溶管道、溶洞、断裂构造带及其影响带不仅是地下水赋存的空间,而且是其运移的通道。由于断裂构造线性特征,造成地下水以带状、脉状为主的非均匀性分布;溶潭、溶斗、天窗、漏斗等岩溶个体形态发育,60m以浅的溶洞多被地表水携带的近地表物质填充,从而其富水性较差。地下水的非均匀性分布及浅部贫水特征,增大了地下水勘查工作的难度。 3 典型抽样分析 3.1 新南背斜地层 红阳村位于丁当镇西北部的山间谷地,该村三个屯共1082人,人畜饮水困难,需到3km外村屯拉水解困。 在构造部位上处于新南背斜的东翼,出露基岩为石炭系-泥盆系厚层灰岩,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以北东向断裂占优,控制着各谷地沿北东向发育,近平行排列。背斜的核部一带,成为当地地表、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循北东向收敛运动,形成地下河,排泄于东部的武鸣河。 3.2 电导率成像系统 为精细刻画储水构造的空间特征,选择基岩裂隙水勘查中成熟的方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展开工作。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磁头高频响应范围为10Hz~100kHz,一个对数间距内的采样频点为10个,具备纵向高分辨率和灰岩区勘探盲区(通常埋深20m)小、地形影响小、场地条件要求宽松、快捷方便等特点,在山区找水工作中具有广泛适宜性和优越性(郭建强等,1998;伍岳,1999;孙升林等,2001;武毅等,2001;刘伟等,2010)。 3.3 断层富水性分析 红阳村西部山地与谷地交界处形成陡崖,其下季节性泉水(S1)出露,并有落水洞发育,判断存在NNE向断裂构造(F1);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