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VIP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豁达的胸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天不怜见,要我下苦海,丧姻缘,弃抱负,穷一生心血不得。而我偏要笑春雨,看秋风,过尽劫波,天不渡我我自渡。为何苏轼有如此心境呢?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检查 作家作品 苏轼(1037一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初任朝官,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为文人难免喜欢在政治上抒发己见,苏轼也不例外,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苏轼在赴任湖州曾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些句子被认为是讽刺新政,随后御史台大臣接连弹劾,紧接着苏轼被捕入狱,御史台四处查抄苏诗,牵连众多,包括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能幸免。上至驸马,下至友人一心要铲除苏轼,而之后又经历大理寺反复裁判,最终判处苏轼贬谪黄州。 文本体裁:记。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古文运动后渐可记事、记物、记人,写景,以打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或散文。 初读感知 听读,明确句子节奏划分 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强调重点字音。 齐读三遍。 释义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课文,疑惑问题举手发言。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2课时 四、整体感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绮丽山水带给陶弘景愉悦之感,明月清风又带给苏轼怎样的一番情思呢?我们继续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从标题来看哪个字是关键? 游 师:(结合体裁初步了解游记)游记就是将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记叙下来,以及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通过我们刚刚初步了解课文,苏轼在何时、何地和谁、做何事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以下表格。 夜游的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 夜游的对象 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承天寺 内容(何事、做什么) 赏月 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相信这空灵的月光照进了苏轼的眼睛,那有没有照进苏轼的内心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 预设: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感受到作者的愉悦,明明无事可干,就要“解衣欲睡”的时候,这时候发现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高高兴兴地出门寻乐。 问题一:这件小事看似容易,但是我们实际设想一下,有多少人会愿意半夜不睡觉,只觉得月亮好看就出门散步,那一个人散步是否真的快乐呢?这里能看出来苏轼怎样的心境呢?(孤独)这时作者想到了还有谁呢? 于是就有了这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种快乐不仅要自己拥有,也希望有人能懂。 问题二:寻见张怀民了没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从这两句能看出什么呢?这里有两件幸事,看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其一,“亦未寝”我恰巧要找你,你也没有入睡,我的到来不会给张怀民带来多余的困扰; 其二,“相与”,这是志同道合,看似荒诞的行为也有友人一起陪同; 问题三:寻见以后讲了些什么,作者有没有写呢?(没有)接着便写景,我们继续往下面看写了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四: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月光,竹柏的影子 问题五: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 空明(空灵明净) 问题六: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把月光比为水,写出了月光澄澈。 问题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亮每晚都在,竹柏哪里都有,又不是峡谷险峰只在人迹罕至处,这也太寻常了,但是难在“少闲人”,这句话既是自嘲,也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结合前面提及的写作背景,本来一身抱负却被迫成为“闲人”,这是他个人的苦难,但是他却从苦中咀嚼出甘甜,至少我还拥有这样别致的景色和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