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剧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剧研究综述 淮剧原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进入上海后又被称为“江北戏”,建国后始定名为“淮剧”[1]。淮剧发源于江苏的盐城、阜宁、淮阴、淮安和宝应一带,是在逃荒农民沿街鬻艺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及农村中“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徽剧、京剧的优秀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2]。1906年,江淮戏随大批苏北难民入沪而传入上海,逐渐在风格上与流行于苏北的母体淮剧产生区别,从而被称为“上海淮剧”,至20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为“都市新淮剧”。 淮剧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①《上海文化艺术志》中认为淮剧历史至今约100余年,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认为其标志为同治、光绪年间江淮戏摆脱祭祀附庸,成立独立的戏班。而2006年在江苏建湖举行的淮剧周纪念演出中,以淮剧诞生210周年为标榜,这是从“香火戏”时期开始计算淮剧历史。本文姑从前说。,它受到学界的关注则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3],本文即尝试对1950年代以来的淮剧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梳理。唐振华曾于2006年对建国以来的淮剧研究成果进行过综述[2],但限于篇幅,该综述更倾向于是一份专题书单,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则未能摘要介绍,且其综述中的分类以成果形式为标准,故无法梳理出既有成果间内在的学术演进脉络。为此,笔者不揣鄙陋,对已有的淮剧研究成果重作梳理。依议题内容观之,大致可将淮剧的既有研究成果归为历史沿革、空间分布和艺术风格三个方向。 一、淮剧历史沿革的研究 淮剧研究的早期作品多关注曲调和唱腔等艺术形式本身,从艺术形式梳理开始,逐渐剥离淮剧艺术中层层累积的外来影响,便可借以复原淮剧形成的轨迹。 早在19世纪中叶,两淮地区流行曲艺门弹词,后与香火戏结合,形成盐城戏[4]。邓小秋的《淮剧的渊源与形成》[5]和《论盐阜地方戏对淮剧发展的影响》[6]中提到,随着徽戏对淮剧的唱腔与表演形式注入新鲜内容,淮剧的内涵日渐丰富。从表演形式上来看,从既可用僮子念忏,又可唱门弹词,发展成为“江北小戏”,又称“三可子”②因淮剧最初产生于长江以北,经常演出民间小戏而得名,“江北小戏”阶段还未受“徽剧”的影响,江北小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是“九莲十三英”、“一百零八记”。。表演角色从三人表演、三人演奏的“六人三对面”形式进展到“七紧八慢九消停”的状况③一个戏班有七个人,演出人员还比较紧张。如果有八、九个人,那角色安排就可以充充裕裕。演起戏来,也可以按部就班,“消消停停”了。。此后,淮剧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和“京戏”等精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目前淮剧的基本表演形式,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王明的《淮剧的形成、现状及发展前景探究》[7]也提到,由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初,香火戏便基本摆脱了附属于巫觋活动的性质,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戏剧艺术,继而吸收徽剧的剧本、曲牌、唱腔和表演等方面的长处,使“江北小戏”逐渐丰富起来,开始被人们称作“江北大戏”。徐柏森的《中国淮剧艺术史》[8]则从地域历史和人文环境对淮剧声腔进行了探源,他认为影响淮剧早期形态——“三可子”成形的四大声腔分别为:苏中道情、盐城大唱、五大宫曲和僮子腔,并介绍了“三可子”如何通过“徽夹淮”、“京夹淮”而发展成淮剧的过程。不同时代背景也为淮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荣蓉的《淮剧在盐城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9]一文认为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和南下的八路军在盐城会师、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后,正是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如著名剧作家阿英、音乐家章枚、戏剧家丘东平和钱相摩等参与淮剧艺术创新工作,才编演出大量“新淮戏”①如《打碗记》、《奇婚记》、《鸡毛蒜皮》、《太阳花》等一大批现代戏。。 “江淮戏在1906年进入上海后,其风格发生较大的改变,为与传统的苏北淮剧相区别而称之为‘上海淮剧’。”[10]近年有关淮剧入沪时的相关研究亦层出不穷,如唐振华的《一百年前淮剧入沪状况述论》[11]对淮剧进入上海时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演出形式与唱腔、曲调的变化着手,追问了淮剧为何能在上海的舞台上成为与“京剧、昆曲、越剧、沪剧”齐名的五大戏曲之一。另外关于上海淮剧研究的作品有:陈忠国的《上海淮剧100年》[12]、刘厚生的《创造上海淮剧的特殊风格》[13]、刘艳卉的博士论文《上海淮剧研究》[1]和论文《上海淮剧编剧理念的百年嬗变》[14],以上作品都采用“上海淮剧”的称呼。而张铨则在《发展淮剧多元并存的良好态势》[15]一文中将它归于“海派淮剧”或“南派淮剧”。近年来,对上海淮剧进行最为翔实考察的是刘艳卉的博士论文《上海淮剧研究》[1]。该文以史为线索,梳理了上海淮剧自进入上海以来直至2006年的发展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