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乌衣巷怀古
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是历史悠久的古街巷,漫步在这条古街巷上回顾历史,能感受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体验着古人的激奋与悲凉。
乌衣巷的历史渊源
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建都后,孙权在今天南京城区中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
据说,当时镇守南京城的部队把营地设在现今乌衣巷的所在地,因为当时守城的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所以其宿营之地就被称为“乌衣营”。
三国鼎立结束后,晋朝取得了统一,建业也属晋统辖。西晋初,建业被改为秣陵,但民间不接受,太康三年(282年),秣陵又被改为建邺。“邺”原是“曹魏集团”的发祥地,司马氏改秣陵为建邺,既否定了孙权的“业”,又暗喻司马氏事业发展之祥。西晋时,“建业”成了“建邺”,但乌衣营的旧址并没有改变。
西晋的统一好景不长,20年之后,301年,司马氏皇族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发生了“八王之乱”。镇守建邺的琅琊王司马睿于太兴元年(318年)正式登基,称为元帝,这是东晋的第一位皇帝,他将建邺改为建康,建康成了东晋王朝的都城。
对于东晋王朝来说,有两个姓氏的门阀贵族尤为重要,一个是王氏,另一个是谢氏。元帝在建康,依托的是在山东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琅琊王氏以及建康当地的地主豪强;元帝之后,几个短命的皇帝使东晋王朝一直不安稳,直到孝武帝司马曜,有了谢安和桓冲的稳健辅助,东晋才进入比较安定的时期,而谢氏也成了东晋王朝的另一个显耀望族。三国时是兵营住所的乌衣营,到了东晋成了王、谢等望族居住的“贵族区”,“乌衣营”成了“乌衣巷”,它伴随着金陵王、谢等显赫家族进入了荣耀的时期。
在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极为引人瞩目,那是“王谢”并称的年代,有诗吟:“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东晋时,以王导为代表的王家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家都居住在乌衣巷,他们的子弟们被称为“乌衣郎”。当时在建康与乌衣巷的政要、文豪有密切来往的还有著名诗人颜延年、老资格的大文人沈约、大文学家鲍照、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太子、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著名画家张僧繇等。
不难想象,东晋时的建康乌衣巷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将军的府第,作为贵族、士大夫的宅邸,作为风采文人的居住地,是何等的繁华、显耀和高贵!豪门大宅,比云画檐,香车宝马,灯花似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81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有人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颓荒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被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断垣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显赫辉煌的王、谢高贵门第也几乎踪影无存,疲惫的秦淮河水流淌着一片凄凉。
沦为废墟的乌衣巷虽然已是残墙断壁,但因为其历史文化的魅力,还是引来了唐朝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崔颢、杜牧、李商隐、韦庄、刘禹锡等,都到过乌衣巷或到过建康,他们发思古之幽情,叹沧桑之变化。李白到建康,登上凤凰台,眺望白鹭洲,吟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到了建康,到了乌衣巷,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之后,乌衣巷所承载的历史兴衰还在继续……
南宋时,建康城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或许是人们期盼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重新再飞回来,所以,在王、谢故居的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了“来燕堂”。古朴典雅风格的建筑又在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立起来了,堂内悬挂着王导、谢安的画像。可是,在元人的铁蹄下,南宋很快就灭亡了,乌衣巷在南宋并没有真正繁荣起来。
一直到明代,1356年朱元璋攻入南京,1366年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了应天府城。洪武元年(1368年)秋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留都似乎没有那么多政事了,秦淮河两岸一天比一天热闹与繁荣起来。达官显臣,豪商巨贾,风流文人,纷至沓来;秦淮河畔,琼楼玉阁,舞榭歌台,鳞次栉比;秦淮河上,游舟画舫,琴声艳舞,纸醉金迷。乌衣巷虽然没有东晋时那样高贵显赫,没有宝马香车,但秦淮河畔却似乎又回到了六朝时的鼎盛繁华。
明代之后,古都南京的沧桑历史还在继续,而且增加了更多的悲凉和苦痛。清初,满族铁骑到了南方,当时“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使很多人在南京掉了脑袋,秦淮河边、乌衣巷口,情景悲惨凄凉。不久,太平天国兴起,定南京为天京。清军于1867年破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