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
【篇一: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
【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 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 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 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 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 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之】 (一)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 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 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 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 “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模拟检测:专题5_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doc VIP
- Unit6大单元教学整体单元分析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ppt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docx
-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电预热安装施工工法(技术方案).pdf VIP
- 2014造口治疗师培训个案发展计划及产品册造口学校.pdf VIP
-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制度.doc
- 2026年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完美版.docx VIP
- 2024年9月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州直遴选(事业单位考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VIP
- 2025年兵棋章节答案.docx VIP
- 酒店工程部计件量化方案(3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