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 【篇一: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 【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 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 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 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 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 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之】 (一)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 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 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 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 “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档评论(0)

dqy11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海滋实业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DL1JF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