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托霉素病例汇报完整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诊治经过 2015.5.14当天下午体温明显下降,最高36.2℃,之后持续保持平稳,略有反复,体温高峰波动于36.0-37.1℃,隔天复查PCT: 3.86ng/ml,CPK正常范围。 · 住院期间的体温 达托霉素0.5,QD 住院期间的体温 达托霉素0.5,QD 达托霉素0.5,QD 住院期间的感染标志物检测 治疗后思考 达托霉素治疗本患者有效,快速降低体温,控制感染症状, 安全性良好,未见CPK增加。 经验性使用克倍宁+替考拉宁+伏立康唑进行抗感染治疗12天,效果不佳;体温在39 ℃始终反复,但无皮肤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加用达托霉素是否有依据? 血液肿瘤患者免疫缺陷显著 A. Safdar (e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ancer Infectious Diseases, Current Clinical Oncology.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11 血液肿瘤疾病本身及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引起宿主免疫损伤,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吞噬缺陷、细胞或体液免疫损伤、脾脏功能障碍等。 粒细胞计数越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越高 Nirenberg A et al. Oncol Nurs Forum. 2006; 33(6):1193-201. 粒细胞计数小于100时,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最高 感染比例(%) 粒细胞数(mm3) 100 一项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计数与感染关系的研究结果。 101-500 501-1000 1000 粒细胞缺乏 粒细胞减少 非感染性发热(2-6%) 不明原因发热 (45-50%) 血培养确诊的感染 (25-30%) 临床诊断的感染 (20-25%) 注:数据收集自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厌氧菌感染(0-4%) 单一G+菌感染 (45-50%) 多种微生物感染 (25-30%) 单一G-菌感染 (15-20%) 中性粒细胞缺少患者发热的分类 粒缺患者发热后的血培养结果 血液科患者感染发热的特点:血培养阳性率低,其中G+感染居多 中性粒细胞缺乏后发热的患者,其中血培养能确诊病原菌的约占25-30%,大部分为不明原因发热,而血培养阳性结果中,G+菌至少占45-50%。 . Kinneth V.I. Rolston. Management of Nuetropenic Patient with Fever.Springer,2011. 注:结果来自皮肤黏膜、血液和尿液的培养结果,共采集到3624例菌株。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发热的细菌培养结果 血液科患者感染发热的特点:一半以上G+菌所致, 多重耐药菌为主 3624例菌株1中,G+菌占主要部分,约53.2%,值得重视的是,我国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属2引起粒缺患者感染发热呈增加趋势,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在一些血液病中心,MRSA的比例超过90%,甚至达到100%。 1.Mebis J, Jansens H, et al,Infect Drug Resist. 2010;3:53-61. 2.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他严重血流感染证据; X线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在最终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报告前,血培养为G+菌; 临床疑有严重导管相关感染; 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MRSA、VRE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植; 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膜炎。 粒缺伴发热患者应用抗G+菌药物的指征 2012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2010年IDSA指南推荐:当粒缺患者存在下列特殊临床征象时方可考虑初始经验性使用抗G+菌感染药物——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肺炎 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010年IDSA指南推荐:若初始抗菌药物耐药或有并发症时,可加用其他抗菌药物—— MRSA: 早期加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 VRE: 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 ESBLs: 早期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KPCs: 早期使用多粘菌素E或替加环素 2010年IDSA指南推荐 初始经验性使用抗G+菌感染药物指征 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达托霉素病例汇报 简要病史 患者汪某某,女,76岁 因“发现血细胞减少伴发热2周”入院 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反复出现发热,下午及夜间明显,约37.5-38摄氏度,当时患者感乏力,无寒战,出汗,否认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ing20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医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0日上传了中医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