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件: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pptx

高中政治课件: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科学立法法治社会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第三单元知识体系全民守法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以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单元导言 法治历程目录CONTENTS第一部分 回顾历史:中华法系渊源流长第二部分 法治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第三部分 中国实践: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回顾历史:中华法系渊源流长第一部分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产生0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质02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作用03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2.法律的发展历程古代近代人治法治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物质的与精神手段,对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注意: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古代法律发展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唐朝时期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西汉时期启示是: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总结:3、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启示是: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 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华法系相关知识点。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4.中华法系(2)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含义: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法治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第二部分 决定性因素实质分类职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产生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123456特征读课本75-77页,完成上述问题。3分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产生和本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统 治反 抗国家(统治工具)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阶级产生法≠个人意志≠社会所有成员意志=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即国家意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生产力上层建筑决 定决定法2.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经济基础之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3.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古巴比伦《罕穆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西周《吕刑》魏相李悝的《法经》、法国《诺曼底大习惯法》《拿破仑法典》《德国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2)(1)(2)4.法的特征: 5、法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区别含义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阶级性是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