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部分 大木作;二、主要构件
1、柱 总分: 内、外
部位分: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雷公柱、擎檐柱等
与其他构件结合方式:① 绑扎 ② 榫卯
断面:圆、方柱、八角柱、束竹、凹椤、人像柱、礎形式:莲瓣、覆盆。柱头:外来文化影响
梭柱出现 收杀
1.1 柱的用材之制
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1.2 柱径与柱高 演变 大→小(材料结构特性认识的发展)
东汉崖墓中: 1/2~1/5
(见教材第五版P30图1-33、P252图8-4、P253图8-5)
唐佛光寺大殿: 1/9 (见教材第五版P146图5-1、5-2、5-3、5-4)
清代:① 北方1/10~1/11粗旷、稳重
② 南方1/15左右(屋顶轻) 轻巧、秀丽
1.3 生起(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逐渐升高,它规定当心间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使檐口形成和缓的曲线
五开间较当心间升四寸
七开间较当心间升六寸
十一开间较当心间升十寸
十三开间较当心间升一尺二寸
构造做法后讲;1.4 侧脚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在两山向内倾斜8‰,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此做法叫侧脚。若楼阁则楼层于侧脚上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分做法。(或柱脚移出一定尺寸,柱头不动。)(见《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马炳坚 P5图1-2)
至明、清已大多不用。(补:柱的拼合)
(备注:为了加强建筑的稳定性,古建筑最外圈柱子的下脚通常向外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上端向内倾斜的做法“拜升”。因柱收分叫收溜,溜多少升多少)
1.5 分槽(柱网)
① 都柱(秦、汉时期出现)平面中央——半穴居建筑遗风
② 金厢斗底槽 唐佛光寺大殿 (见教材第五版P147图5-2)
内外两圈柱组成的象似回字的柱网形式
;③ 单槽 分两段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道教祠观+减柱重檐九脊
(见教材P126图4-27、28)
④双槽 分三层 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 (见教材P113图4-4)
北京故宫太和殿 (见P278图9-1)
⑤分心槽 门屋 等分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
(见教材P150图5-8)
⑥满堂柱 大明宫麟德殿 (见教材P113图4-5)
⑦移柱 减柱(宋、辽、金、元)
山西大同华严上寺大雄宝殿 移柱
减少内柱 内柱移位有利于室内空间利用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减柱+移柱
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原因:跨度大;梁架不规则;安全性差;施工复杂;彻上明造时,内部无规律,欠美观。; 1.6 副阶周匝:
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营造法式》称为“副阶周匝”
隆重建筑中使用。早商时期出现
2、枋
一般方形断面,大部分面阔方向,主要起稳定作用。(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2.1 额枋
简称额,也称檐枋
位置:柱头部分。面阔方向、水平
水平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梁架
汉称之为“楣” ,上下两层叫“重楣”。
隋代以前,楣多放于柱头
隋唐降到柱头间。宋代上层叫“阑额”;下层叫“由额”
清代上层叫“大额枋”;下层叫“小额枋”
上下层之间的垫板叫由额垫板; 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 降至地面的叫地垘(门槛)
唐阑额断面:高﹕宽=2﹕1;角柱处出头
辽形制基本同唐,角柱处出头,并做垂直截割
宋、金阑额断面:高﹕宽=3﹕2 出锋
明清阑额断面:高﹕宽= 1﹕1 出锋或明清霸王拳样式
出锋:山岔头不带斗栱小式;霸王拳:带斗栱的大式
《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P173图4-24
2.2 平板枋(清)——宋(普拍枋)
在阑额和柱头上平面的一块板,承托斗栱的构件。
发现最早的普拍枋:西安兴教寺 玄奘塔
清:高2斗口;宽3斗口,外做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