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理学】《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pdf

【心理学】《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 导读 注:导读内容结合 《InterpersonalProcess In Therapy–An Integrative Model》及本书台版译本 第一章人际历程取向 作为本书的开篇之章,作者从新手咨询师的困难——表现焦虑写起,实际上, 这本书不仅是对人际历程取向的详解,也是一本适用于新手咨询师的教科书,每 章对应的案例能帮助新手咨询师更好的理解。 ✿表现焦虑降低新手咨询师效能 在本书的介绍和概述部分,作者开始描述了几位实习学生的表现焦虑,他们 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也担心伤害到来访者。表现压力的产生,是由于新手们有 将他们不知道的、尚未能做到的视作一种缺陷,或者是他们无能的证据,而不是 更现实性地视为仅仅是自己经验不足。 对此,作者给出三个建议: ①鼓励新手咨询师质疑他们强加于自己的不现实的表现期待,接受犯错误是 可以的——所有咨询师都如此。他们需要更多关注正在学习的,而不是如何表现。 ②将焦点更多放在来访者身上,放在来访者真正在说的是什么上,而不是他 们自己的表现。新手咨询师可以发展一种反思性自我意识——加工两个过程,既 思考来访者身上正在发生的,同时思考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发生的。这是一种参 与性观察者的视角。 ③新手咨询师需要来自督导和指导教师的积极帮助。 ✿ 咨询师能案例概念化、有治疗焦点时,咨询更有效 案例概念化能防止咨询师迷失在来访者每周带来的不同故事中。Allen et al.(2008)提到一个隐喻, “我们应该将心理治疗较少地看作躺卧在温水浴中, 更多看作在冰凉和透彻的湖水中游泳。温暖是容易的,明晰是困难的。” 学习案例概念化、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涉及到探索不同理论框架。成长中的 治疗师不能简单通过和他们的老师采取同样的理论取向,或者采纳他们的导师或 督导师所做的,来确定自己的专业认同。实习咨询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 取向,很多年以后最终整合、为自己选择如何与来访者工作。 ✿人际历程取向的理论和历史 作者在追溯人际取向历史背景时,认为最初强调人际取向的是Harry Stack Sullivan。Sullivan (1968)强调来访者当前的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其 发展上的固着或如何陷在过去。接着作者分别谈到了客体关系、依恋理论、认知 行为、家庭系统与人际历程取向的关联。 这些取向的咨询师通常会问自己 (和来访者)像这样的问题: 1.What does the client tend to want from me or others?来访者希望从 我或他人这里获得什么? 2.What does the client usually expect from others?来访者通常预期他 人会有何反应? 3.What istheclient’sexperienceof self inrelationship toothers? 来访者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到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4.What are the emotional reactions that keep recurring?来访者重复 出现的情感反应如何? 5.As a result of these core beliefs,what are the client s interpersonal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his relational problems?由于 这些核心信念的影响,来访者处理人际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6.Finally,what kind of reactions do these interpersonal styles tend to elicit from the therapist and others?最后,来访者的人际风格引发了咨 询师和他人什么样的反应? 以依恋理论为例,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会内化早期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是 调谐的、对孩子的痛苦敏感、有回应,孩子会有安全的依恋关系;相反,孩子可 能会采用分裂的防御机制,保存一个理想化的 “好的”关键形象,但代价很高, 现实被扭曲了,自我碎片化了,孩子成为了 “不好”的那个。 孩子相信,如果他是不同的,或者在照顾者希望的某方面表现更好的话,父 母之爱将会到来。这种情形在遭受身体虐待的孩子身上常见,例如一个孩子相信 自己是坏的,应该受到惩罚 (父母的虐待),“我爸爸打我因

文档评论(0)

131****8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