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八首《潼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梳理】课外古诗八首《潼关》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 ㈠课下注释 ①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维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要。 ②[终古]久远。 ③[簇]簇拥。 ④[束]拘束。 ⑤[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三.思维导图 ㈠主题思想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㈡理解性默写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是:终古高云簇此城。 2.谭嗣同《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3.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秋风吹散马蹄声。 ㈢重要问题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衣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 试题精选 1.这首诗借高云、秋风、河流、________、群山等景物,写出了北方风景的_______之美。 【答案】大野磅礴;壮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第一空问景物有哪些,除了已经给出的“高云、秋风、河流和群山”,就只剩“大野”。第二空问北方景物的特点,从诗人豪放的诗风和雄伟壮观的词句上我们可以看出,北方风景是“磅礴、壮丽”的。 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侧重说其桀骜不驯、勇往直前,而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答案】D。 【解析】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故选D。 3.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骑山登马,乘兴前进,赋予云以人的动作,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 B.第二句,秋风猎猎,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显示出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三、四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河流”的粗野,山的怨愤。 D.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是人冲破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本诗的背景发生在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从古到今,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

文档评论(0)

大叔公文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付费阅读,效果更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