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建构[权威资料].pdf

浅析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建构[权威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建构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传播学,都对人类物 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的各种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阐述了 精神交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20 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应 用开始普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 导致了虚拟自我的产生。本文从 “自我”的概念出发,观察 人的主体性在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探讨网络环境 中虚拟自我的特点,以及虚拟自我是如何建构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虚拟;自我;建构 G206.2 A 1672-8122 (2014)08-0127-02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交流和认识自己的历 史,通过交流,推动历史一步步向前发展。20 世纪末,互联 网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交往的场所从现实转移到了网 络,并形成了一场新的交往革命。人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而是生活在一个大网中,彼此相互联系,这张网突破了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如麦克卢汉形容的那样,世界成为了一个 “地球村”。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和自我认识的 模式,用户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各种关系,形成网络群体,逐 渐形成虚拟社区,直至整个网络社会。 网络环境与虚拟自我究竟呈现何种特点,以及虚拟自 我是怎样在网络环境中建构的,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网络环境与虚拟自我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 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 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是对现实社会的空间和人类交 往方式的延伸,源于现实环境又高于现实环境,比如豆瓣小 组、博客、微博、BBS 等网络社区都属于网络环境。 在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赫伯特・米德看来,自我 是一种社会结构,是在 “主我”与 “客我”的互动中形成 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米德把自我分解成两个 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主我” (I);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期待之代表的 “客我” (me)。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 “客我”是内容, 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各种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 “主我”发 生新的变化,而 “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 “客我”,两者 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虚拟自我是在表象空间或网络虚拟空间存在的虚拟主 体,以及它的生存方式、存在状态和心理表征、心理体验。 虚拟自我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人的本质欲望和内心的需求息息 相关,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探 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义上的追问。现阶段,虚拟自我更 多的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构建的自我。 二、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特点 1.以标签化形式存在。在现实环境中,人们是依靠血 缘、民族、信仰等具有某种共识的信念联系起来的,并由此 产生对于社群的想象,这是形成一个社群的本质基础。在网 络环境中,成员之间也是通过某种 “想象的共同体”来彼此 联系的。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 “想象的共同体”,它 不是 “虚假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 “社会 事实”,在网络中也可以具化为 “标签”或小组。 以豆瓣小组为例,有大学生兼职小组、iPhone 爱好者 小组、夜猫的世界、雅思同步互助小组等,进入同一小组的 往往是具有共同爱好和需求的人。这些小组里的成员都希望 获得某一方面的信息,在这个小组里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帮 助提供信息。这种通过给自己贴标签、加小组,构建成员间 的沟通情境,获得个体在虚拟社会中的认同的形式,类似于 一种确定身份的仪式。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这 本书中提到,传播除了传递观还具有 “仪式观”,这种仪式 观不仅能在空间中保持信息的传递,更能够在时间上维系社 会的存在,使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得到确认。在网络社会 中,这种仪式观成为了一种不间断的信息交流和活动组织状 态,虚拟自我的身份得到确认,虚拟社群的文化得以强调。 通过网络媒介,很多群体可以找到在现实中无法获得 的满足感和包容感,比如异装癖者、同性恋者在现实世界 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网络中可以跨地 域、跨年龄、跨性别的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经历的人,从这些 泛化他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 2.“主我”的特性被放大。在网络环境中, “自我” 实现了脱离现实社会的可能性,

文档评论(0)

139****2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