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节俗里的小科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节俗里的小科学 相传在古时,有个叫万年的人,为了规范节令制作了日唇和漏壶 来测定时间。经过长时间的测算,他发现:“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 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一天,国君祖乙 去找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 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日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 春节吧。”这就是关于春节由来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春节、元宵节、上巳、寒食等节日都已经 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射、蹴鞠等节日习俗就已经出现。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节日及习俗。传统的节日习俗代代相传,民俗 专家们称中国节俗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节俗是传承和变异 的统一,节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在众多的节俗中,有的具有 科学内涵,有的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的 角度去体味一些节日习俗吧。 五月五:吃粽子、插艾叶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区别,节 日名称也有所不同,其表现形式有: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荡秋 千等。而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纪 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但无论纪念谁,都与粽子撇不开关系。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菱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这种食物被称为‘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后,密封烤熟,被称 为‘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 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了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必备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 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即掺在米中的附料品种增多,出现了禽兽肉、 板栗、红枣、赤豆等。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有 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就是将果品与米一起包煮。 诗人苏东坡曾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 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箸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也 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粽子“最终形态”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而如今,每年 农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必备的粽子外,部分地区的人们还要在自家 门上或屋内插上艾叶或者菖蒲,这些习俗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 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 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 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 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红 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 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 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 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 现代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能抑制多种细菌及某些 皮肤真菌,有驱虫杀菌的功效,是生产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菖 蒲也含有挥发油,古医籍中记载它能“杀诸虫,治恶疮疥瘙”,现代 研究亦证明其有抑菌作用。可见民间以此来驱邪辟毒是有一定科学依 据和医学道理的。 九月九:喝菊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俗。关于菊花酒的由来 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较为神奇的故事在《续齐谐记》中有所记载:“东 汉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农历)九月 九日这一天,你家中会有大灾难,你快速赶回家里,让全家人各做一 个装茱萸的绰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难。桓景依 其言,全家得以免于疫病。”这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希望 远离瘟疫、求得健康的愿望,同时也说明了菊花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 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所饮菊花酒, 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而酿造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 开的菊花并将一点青翠的枝叶一同掺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放至第二 年的九月初九才能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相传,宋代诗人陆游生病卧床不起,饮了几杯菊花酒后,立刻“酒 到病除”,于是陆游作诗一首:“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 霜健,每却童子服。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 为什么选用菊花作原料呢?这恐怕与其药用价值有莫大关系。 药王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夸赞菊花:“菊春生夏冬实, 饱经霜露,备受四时之气,叶枯不落,

文档评论(0)

贤阅论文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在线教育信息咨询,在线互联网信息咨询,在线期刊论文指导

认证主体成都贤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4MA68KRKR6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