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挥发性类化合物的分子作用及其对虫害的控制作用
陆生植物通常是固定的生长,对环境的干扰没有逃避机制,因此,一般使用大量的次生代谢过程来对外部刺激做出回应。在各种次生代谢产物中萜类挥发物在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信号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参与植物对花粉和果实传播者的吸引、介导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之间的三级营养关系等(Dudareva等2004)。自从Baldwin和Schultz(1983)发现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成分能够引发叶片化学成分变化以来,对于植物萜类挥发成分在植物与植物之间以及植物自身不同部位之间的化学信号作用也逐渐得到证实并被广泛接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在合成、释放与识别萜类挥发信号分子的各个步骤均有相应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使萜类挥发物成为一类特殊的化学信号分子参与植物的防御系统。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简要回顾。
1 植物类合酶的形成和合成
据估计,植物合成超过23 000种萜类化合物是植物天然产物中数量最大的一群(Cheng等2007)。在这些萜类化合物中,大多数的单萜、倍半萜和部分二萜及其衍生物都具有挥发性。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两条萜类合成途径:在细胞质中以乙酰辅酶A为底物经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MVA)形成倍半萜和三萜的MVA途径和在叶绿体中以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为底物经磷酸甲基赤藓糖(2-C-methylerythritol 4-phosphate,MEP)形成半萜、单萜和二萜的MEP途径。这两条代谢途径相对独立,但也存在着以MEP途径为主导的代谢中间产物交流(Laule等2003)。关于植物萜类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已经有较多的论述(张长波等2007)。
自从Facchini和Chappell(1992)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中克隆了第一个萜类合酶基因,并证明其表达产物催化倍半萜表马兜铃烯(epi-aristolochene)的生物合成以来,目前对植物萜类合酶从基因克隆、酶活鉴定到功能分析的研究线路已经较为成熟。在对植物萜类挥发成分的分析中,单萜的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蛇麻烯(humulene)、罗勒烯(ocimene)和倍半萜中的石竹烯(caryophyllene),以及由倍半萜前体法尼基二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PP)经橙花叔醇(nerolidol)形成的4,8-二甲基-1,3,7-壬三烯(4,8-dimethylnona-1,3,7-triene,DMNT)和由二萜前体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GGPP)形成的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4,8,12-trimethyltrideca-1,3,7,11-tetraene,TMTT)两种萜类同系物(homoterpene)都较为常见(图1)。在萜类合酶中,有些催化单一产物的形成,而另一些则催化合成多种产物。例如拟南芥的At TPS03编码(E)-uf062-罗勒烯合酶,产物为94%的(E)-uf062-罗勒烯、4%的(Z)-uf062-罗勒烯和2%的月桂烯(Faldt等2003);Ro和Bohlmann(2006)从火炬松(Pinus taeda)中克隆的一个萜类合酶也可以催化海松二烯(levopimaradiene)、冷杉二烯(abietadiene)等多种二萜的化学合成;而Schnee等(2006)从玉米中克隆的萜类合酶TPS10可以控制9种不同的挥发性萜类物质,包括(E)-uf062-法尼烯、(E)-uf061-佛手柑油烯(bergamotene)等的合成。
研究表明,同一植物在不同条件下能够合成与释放不同组合的萜类挥发物,因而有理由相信这些萜类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在巨冷杉(Abies grandis)中发现的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生物合成的诱导过程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差异,表明植物在受到虫害侵扰后,依次合成与释放单萜、倍半萜、二萜,行使驱散、干扰生长繁殖和杀灭等不同功能(Trapp和Croteau 2001)。而在青蒿中克隆的芳樟醇(linalool)合酶(Jia等1999)、石竹烯合酶(Cai等2002)和蒎烯合酶(Lu等2002)则分别对机械损伤、病原微生物侵染和光周期进行响应,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协调性。
当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危害后,所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在质与量上均不同于正常健康植株。例如受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危害的利马豆(Phaseolus lunatus)和黄瓜能够在橙花叔醇合酶的催化下合成正常植株没有的DMNT并控制其释放水平(Degenhardt和Gershenzon 2000)。闫锋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级烟草专卖管理员考试重点复习要点.doc VIP
- 1.2初识物联网+ 课件 2025—2026学年川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常见金融词汇中英文对照(无敌完整).doc VIP
- 电力交易员-中级工复习试题含答案.doc
-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解读.pptx VIP
- GB_T 6017-2021 工业用丁二烯纯度及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高清最新版).pdf
- 最新劳动法实施细则完整版.docx VIP
- 学堂在线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丽声经典故事屋第六级 Monkey's magic pipe 猴子的魔笛 课件.pptx VIP
-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第四版)全册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