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十四五教材方剂学驱虫剂.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九章驱虫剂 凡以驱虫、杀虫或安蛔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驱虫剂主要用于寄生虫所致病证。常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消化道寄生虫。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虫斑,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症。如失治迁延日久,可有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肚大青筋等疳积证表现。 本类方剂常以驱虫药为主组方。代表方如乌梅丸、化虫丸等。使用驱虫剂,首先应注意辨别寄生虫的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方药。其次要注意掌握某些有毒驱虫药的用量,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驱虫后,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再者驱虫剂宜空腹服用,服后忌食油腻食物。此外,驱虫药多系攻伐之品,不宜久服,年老、体弱者及孕妇等宜慎用。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 乌梅 三百枚(30g) 细辛 六两(3g) 干姜 十两(9g) 黄连 十六两(9g) 当归 四两(6g) 附子 炮,去皮,六两(6g) 蜀椒 炒香,四两(5g) 桂枝 六两(6g) 人参 六两(6g) 黄柏 六两(6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亦治久泻、久痢。 【证治机理】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此乃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至于所治久泻久痢者,亦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证。法当温脏安蛔,寒热并调。 【方解】 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重用味酸之乌梅以安蛔,使蛔静痛止,又能涩肠以止泻止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胃热,故以味辛性温之蜀椒、细辛,温脏而驱蛔;味苦性寒之黄连、黄柏,清热而下蛔,二药又为止痢之要药,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蛔虫久积脏腑,必耗伤气血,故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与桂、附、姜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佐药。炼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酸苦并进,寒温并用,邪正兼顾,共奏温脏安蛔、扶正祛邪之功。 本方具酸收涩肠、清热燥湿、温中补虚之功,亦可用治胃热肠寒,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等证。 【运用】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蛔虫病发作之时,可先用本方安蛔,再行驱虫。 【附方】 1.连梅安蛔汤 (《通俗伤寒论》) 胡黄连 一钱(3g) 川椒 炒,十粒(2g) 白雷丸 三钱(9g) 乌梅肉 二枚(5g) 生川柏 八分(2g) 尖槟榔 磨汁冲,二枚(9g) 水煎,空腹时服。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肝胃热盛蛔动证。症见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2.理中安蛔汤 (《万病回春》,原名安蛔汤) 人参 七分(7g) 白术 一钱(10g) 茯苓 一钱(10g) 干姜 炒黑,五分(5g) 乌梅 二个(9g) 花椒 去目,三分(3g) 上锉,水煎服。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焦虚寒蛔扰证。症见便溏溲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鉴别】 乌梅丸、连梅安蛔汤、理中安蛔汤三方均有安蛔驱虫之功。然乌梅丸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能安蛔止痛,又能温脏补虚,适用于胃热肠寒、寒热错杂之蛔厥重证;连梅安蛔汤清泄肝胃配以驱蛔,适用于肝胃热盛、引动蛔虫所致之腹痛、食则吐蛔、烦躁、面赤等;理中安蛔汤温中祛寒配以驱蛔,适用于中焦虚寒之蛔扰证。 乌梅丸、半夏泻心汤两方均为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剂,均可以用于寒热错杂之证。乌梅丸酸苦辛并进,乌梅酸以安蛔,蜀椒、细辛辛以伏蛔,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主治蛔厥证,亦适用于寒热错杂所致的久泻久痢;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辛温之半夏、干姜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温中散寒,泄热开痞,适用于中焦寒热错杂之心下痞。 【方论选录】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杀虫之方,无更出其右者。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