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本篇论述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等病,胸满仅是瘀血的伴见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由于上述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联系,故合为一篇讨论。
惊与悸有别。惊指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惊发于外,多自外来,悸在于内,多自内生。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突然受惊必然导致心悸,心悸又易见惊恐,故常惊悸并称。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属血证范围。因其发病机理和病变部位不同,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有温凉补泻之异。血证是本篇论述的重点。
一、惊悸
(一)成因
【原文】
寸口脉動而弱,動即爲驚,弱則爲悸。(1)
【释义】
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寸口脉如豆粒转动者,为动脉,主惊。由于外界的刺激(如卒受惊恐)使血气逆乱,而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出现精神不宁、卧起不安之症,脉见动摇不宁,故曰“动即为惊”。若脉象细软无力,重按乃见者,为弱脉,主悸。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气无力鼓动,则脉象细软无力,故曰“弱则为悸”。若寸口脉动、弱并见,则是心之气血内虚,又为惊恐所触,则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是为惊悸。
需要注意的是,惊与悸常互为因果,相互联系,并非动脉均主惊,弱脉均主悸。临床上必须脉症合参,方为全面。
(二)证治
1.火邪致惊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2)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爲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释义】
本条论述火劫致惊的治法。火邪者,指使用熏、熨、烧针等法强迫发汗,可导致心阳受损,神气浮越,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症。治宜温通心阳,镇惊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以助心阳,加龙骨、牡蛎固摄镇惊,心阳既虚则痰浊易阻,用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本方有通阳、镇惊、安神之效,因其证情紧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
【临床应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室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等,证属心阳虚夹痰浊者。
2.水饮致悸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13)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致悸的治法。心下指胃脘部。水饮内停,胃阳被遏,故心下悸动。水饮亦可犯肺,多伴有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舌苔白滑等症。治宜蠲饮通阳,降逆定悸。用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发阳气,心阳得宣,饮邪得降,则悸动自宁。但阳气不能过发,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辨治思维与要领】
(1)弱者为悸,乃因气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应补益气血,此为其常。本条之悸因水饮上逆所致,故用蠲饮降逆、宣发阳气的半夏麻黄丸,此为其变。
(2)痰饮心悸,仲景一般多采用桂枝、茯苓。本证属于饮盛而阳郁,故用半夏降逆和胃、蠲痰饮,麻黄通阳宣肺、泄水气。
【医案举例】
顾某,男,58岁。入冬以来自觉“心窝部”跳动,曾作心电图,无异常。平时除有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血压略偏低外,无他病。脉滑,苔白。予姜半夏、生麻黄各30g,研末和匀,装入胶囊。每日3次,每次2丸,服后心下悸即痊愈。[何任.《金匮》摭记(六).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2):21.]
二、吐衄下血
(一)成因
【原文】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7)
【释义】
本条论述酒客咳血、吐血的病因病机。酒客,即平素嗜好饮酒之人。此类人如果患咳嗽,常可导致吐血。这是因为饮酒过度,酒毒湿热蕴郁,积于胃而熏于肺,肺失肃降,故咳;进而灼伤血络,则必致吐血。
【辨治思维与要领】
吐血之因,有气虚不摄者,有阴虚火旺者。本条为湿热熏蒸之吐血,当以泄热除湿为主,后世多主张用泻心汤。
(二)脉症与辨证
【原文】
病人面無血色 ① ,無寒熱。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5)
【校勘】
①面无血色:原作“面无色”,据《脉经》《诸病源候论》改。
【释义】
本条论述衄血、下血和吐血的不同脉症。面无色,即面无血色,为血脱失荣所致,《灵枢·决气》曰:“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无寒热,指没有外感病的恶寒发热症状,说明面无血色由内伤所致。内伤出血者可表现为吐、衄、下血等证候的不同。若病人脉见沉弦,沉主里候肾,弦为肝脉,肝肾阴虚,阳气亢逆,血随气涌,故知衄血;若脉见浮弱,按之而绝,则为虚阳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故知下血;若脉浮弱,而症见心烦咳逆,为虚热上扰,灼伤血络,故致吐血。
【原文】
寸口脉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虛,寒虛相擊,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