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从《秋_故事》看当代流行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pdfVIP

“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从《秋_故事》看当代流行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ASTERPIECES REVIEW 《名作欣赏》2022年第9期 “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 ——从《秋:故事》看当代流行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 ⊙吕晨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中国独立乐团苏打绿的音乐专辑《秋:故事》以古典曲风为主轴,整张专辑的编排设计存在对唐宋词多层面的沿 袭,实为流行乐坛难得的作品。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分别从文本表达、叙事手法、思想主题三个层面考察该专辑歌词对 唐宋词的接受,并注重其模仿性和创新性,探究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沾溉。这一古今勾连具有对唐宋词、当代 流行歌坛、我国民族艺术的多重意义。 关键词:唐宋词 苏打绿 流行歌词 创作接受 一、引言 近年来,国风音乐正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流行歌词提供了从形式到 内容的多层面创作美学经验。当代流行歌词不乏向唐宋词回归的成功作品,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所用材料略为陈 旧,多着眼于单曲个案,少有以一整张音乐专辑为对象的讨论。 基于前人研究情况,本文选择探讨的对象是苏打绿的音乐专辑《秋:故事》。苏打绿,中国独立乐团,2013年 发行《秋:故事》,专辑刚发行便以历年最佳预售成绩,攻占五大唱片等华语音乐榜冠军。该专辑以古典曲风为主 轴,在民谣摇滚中加入了传统乐器,歌词巧妙地汲取了唐宋词创作经验,化古为己用,而非刻意营造古意,以一整 张专辑的编排设计向唐宋词诗意回归,实为流行乐坛难得的作品。当下流行歌词质量参差不齐,对优质作品进行 此番探寻,或许会对流行歌词创作带来一定启示。 除了具备以上重要性,将唐宋词与《秋:故事》中的歌词进行古今勾连还具有真实性与可行性。就唐宋词 而言,宋秋敏老师指出:“当代流行歌曲可以视作唐宋词的隔代延伸与变异,而反观唐宋词的本质属性与基本风 ① 貌,则也可以视作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就《秋:故事》而言,担任该专辑主要作词人的吴青峰毕业于中国台湾 政治大学中文系,大四时他以两首原创古典文学作品获得母校的“道南文学奖”,专辑简介中提到:“文字上,这次 的歌词展现出来自中文系的青峰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于是,我们在文字中看见老庄,看见苏东坡,看见 ② 五柳先生,看见李白。”这是文学接受方式中的明接受,即公开直接的接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将唐宋词与《秋: 故事》中的歌词进行古今勾连具有了真实性与可行性。 本文将立足对《秋:故事》专辑内十二首歌词的文本分析,分别从语言表达、叙事手法、思想主题三个层面考 察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并注重其模仿性和创新性,探究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沾溉。 二、旧词新唱总关情:对词语言表达的接受 该专辑歌词对词语言表达的接受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一)文本内容 专辑歌词对唐宋词文本内容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词句片段截取组合化用和意象符号典型化用。唐宋词坛就 ③ 已经存在这样的先例,周邦彦认为“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 ,黄庭坚还有“不易其意而 ④ 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之说,熔铸前人词句为自己的语言。 1.词句截取组合化用 ⑤ 《故事》的MV导演陈奕仁谈创作过程时提到“他写了很多中国文学上面的一些出处”,吴青峰为了帮助导 演理解歌词,写了一份15页的报告说明歌词的出处,这一事实更加帮助我们确定了此番探寻的可行性和真实性。 直接截取词句在《故事》这首歌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其中,“人不见,数峰青”一句最直接的出处应是苏轼《江 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但苏轼词句又是袭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真是夺胎换骨,文学文本在历史更迭中的重复如此奇妙。钱起和东坡皆是以此形容乐曲,吴青峰化用来 写东篱边、南山下自由洒落的生活状态。“一叶舟,一蓑烟”和“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直接语出苏轼《定风 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合化用方面,以《故事》为例,“人生一场大梦,叶落知多少(夜落不觉晓)”化用自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 15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