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运动系统损伤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的一门学科。中医骨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是研究运动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临床学科。骨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运动系统结构、组成、代谢发生病理改变的疾病,是除骨伤、筋伤外的骨伤科其他疾病的总称,是骨伤科研究的重要内容。骨病具有涵盖范围广、致病因素多、临床表现繁杂、诊断与治疗技术方法多样、进展快等特点,有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些则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复杂的棘手病症。骨病包括先天性、发育性、退行性、感染性、代谢性疾病、骨肿瘤、骨坏死、地方病和职业病等,还包括属于中医学“筋”范畴的疾病,如肌肉、筋膜、肌腱、韧带、椎间盘、关节软骨等组织的疾病。有些疾病与风湿免疫、老年病、血液病、外伤等有着密切关系。
骨病学的内容涉及骨的生长发育、钙磷代谢、骨生理病理、维生素代谢等一系列基础知识,与电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力学等交叉学科也有密切关系。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注意知识架构要中西融合,要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骨病学的学习,建立中医骨病的辨证思维和理法方药知识体系,对骨病中涉及的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要不断复习,有助于加深对中医骨病学的掌握和理解。
一、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和主要贡献
中医骨病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医学发展过程的始终,至今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繁衍的历程是一致的,骨疾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疾病之一。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原始人遗骨中即有骨髓炎、脊柱变异、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等骨病的迹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即趾)”的骨病病名记载。《周礼·天官》将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泛指骨伤、外科医师,明确其医疗范围和方法。“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记录了痈、骨疽、肿瘤等病名。
《黄帝内经》阐述的天人相应整体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学说、辨证施治、治未病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其中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五劳所伤,以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肾气热,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对认识骨痹、骨痿、骨肿瘤的病因病机和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灵枢·痈疽》曰:“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是运用手术截肢治疗脱疽的最早记载。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太阳病,身疼腰痛”“虚劳腰痛”“肾著之病,腰以下冷痛”,分别对腰痛的不同类型进行辨证。对“历节”病疼痛游走不定的描述,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很相似。认为“历节”病发病既有风寒湿外邪侵袭,也与素体羸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与现代研究比较一致。华佗创用麻沸散,在麻醉下施以刮骨,以疗关公左臂矢镞所伤取得成功;其创立的五禽戏,对后世骨病康复和体疗保健有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均记载运用针灸治疗腰痛及各种筋骨痹痛。陈延之《小品方》将附骨疽分为急、缓两种,“附骨急疽其痛处壮热,体中乍寒乍热”,而“附骨疽久者则肿见结脓”,与现代急、慢性骨髓炎表现相似。《小品方》将恶性骨肿瘤称为石痈,“有石痈者,始微坚,皮核相亲,著而不赤,头不甚尖,微热,热渐自歇,便极坚如石,故谓石痈。难消,又不自熟,熟皆可百日中也”。说明该病预后凶险。《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认识到“骨疽脓出不可止,壮热,骨碎,六十日死”,说明当时已对骨疽并发败血症有了较正确的认识。该书重视消毒和手术技巧,介绍脓肿切开引流及内治外治相结合,为后世外科消、托、补三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书中专列骨病章节,有背偻候、骨注候、附骨痈肿候和骨疽瘘候等。提出肾主腰脚观点,将腰痛的原因归为少阴阳气伤、风寒着腰、役用伤肾、坠堕伤腰、寝卧湿地等五种。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中药热蒸、熏洗治疗“筋脉拘急,不得屈伸,步行艰苦”之痹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按摩导引治疗筋骨痿痹。王焘《外台秘要》辑录了张仲景以后治疗痹证的方剂,尤其推崇补肾活血、祛风止痛法。
金元四大家根据各自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筋骨疾病的发病机制。刘完素火热论认为:“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张子和寒凉派则认为:“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湿寒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