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 第一部分 阅读(81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古代的“粮食安全” 张嵌 ①在古代典籍中的记录里,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对古代灾荒的种种描绘,那些“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恐怖景象,让多少读史者读到心头滴血,却也教一些“聪明人”一拍脑袋:“古代动物资源那么丰富,没粮食吃可以捕鱼打猎嘛,古人为啥这么想不开 ” ②历朝历代的灾荒时节,确实常有离乡背井的流民钻进山林,靠打猎捕鱼讨生活。最出名的就是中晚唐时期,生活在嵩山山区里的“山棚”之民,基本都是从各地逃荒到那里的流民。但更残酷的事实是,在那些破坏力巨大的灾荒面前,“捕鱼打猎”的法子基本没用。 ③比起“让老百姓捕鱼打猎”之类的馊主意,中国历代王朝在饥荒问题面前,都重点在一桩大事上开动脑筋——如何提升粮食储备来增强抗灾能力,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粮食安全”。 ④在这个问题上,从元末大饥荒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一度弦绷得紧。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建国后,除了延续宋、元王朝的“常平仓”政策外,又在全国各地广建“预备仓”,不遗余力地储备粮食。雄厚的粮食储备,也曾是明王朝亮眼的“名片”。 ⑤而取代了明朝的清朝,立国后也牢记着明王朝饥荒亡国的教训,对于粮食安全不敢放松。特别是雍正年间,经过“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的粮食储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千八百万石。乾隆在粮食政策上无比务实,不但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而且有严格的“各省互救”国策,千方百计杜绝饥荒。 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清两朝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那么为何在其末世时,都出现了景象惨烈的“奇荒”呢 因为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⑦就以明朝为例,虽然明朝历任帝王,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但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丰厚的储粮也成了官员眼中的肥肉,贪占挪用粮食成了惯用套路,就连一度遍布全国的“预备仓”,到了明末也已彻底不见影踪。外加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原本作为产粮区的江南地区,大批农田都改种经济作物。而在全国各地农村,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入城镇矿山谋生,哪怕北京周边的农村,也是“土旷人稀”。粮食产量自然锐减,繁荣的表面下,已隐藏着巨大的粮食危机。 ⑧晚清年间的“丁戊奇荒”,更是人祸破坏粮食安全的写照。在“丁戊奇荒”前的二十年里,受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北方各省大片良田都改种了鸦片。丰厚的鸦片利益,喂饱了极少数蛀虫,也碾碎了清王朝的“粮食安全红线”。 ⑨比起这些惨痛的教训,更需要后人明白的是,无论身处哪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粮食安全”“饥荒”这些词汇,都不遥远。联合国最新的报告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就有六点九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至少每十一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人正在挨饿。从这个意义上说,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每一顿饭、每一粒粮食,就是当下我辈的“粮食 安全红线”。 (摘编自《读者》总第735期)(2021年攀枝花中考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中晚期,逃荒到嵩山山区的流民,靠“捕鱼打猎”为生,这是古代抗灾的有效方法。 B.乾隆在粮食政策上很务实,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制定了严格的国策,杜绝了饥荒的发生。 C.明初,统治者制定了“常平仓”政策,广建“预备仓”。因此,明朝一度粮食储备雄厚。 D.文章警示我们:无论身处哪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工作。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与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谈及古代典籍中描绘灾荒景象,接着否定了一些“聪明人”的想法,继而引出话题。 B.第⑤⑥⑨段分别用“而”“那么”“比起等词语开头,使文意更连贯,衔接更紧密。 C.文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明清初期的粮食政策,以证明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粮食安全。 D.目前全球相当数量的人口仍处于饥饿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饥荒离我们并不遥远。 3.文章指出明清时期“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请概括“人祸”的具体表现。(5分)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全文从政府部门、粮食生产者及粮食消费者三个方面谈谈我们该怎样维护粮食安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jì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 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